首页 > 宋史全集 > 第七十四章李重进之死

第七十四章李重进之死

2025-03-30 19:38:40

赵匡胤重赏了南唐使臣,展开信: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奉书南唐主麾下:重进系周室之懿亲,藩镇之旧臣,世受先帝深恩,不忍背负,今将举兵入汴,乞求大王援助一旅之师,联镳齐进,声罪致讨,若侥幸成功,重进定当拱手听命,还爵于朝廷,少效臣节于万一,宁敢穷兵黩武为哉?惟大王垂谅焉!赵匡胤看完怒道: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朕已经派人赠他丹书铁券,他还要谋反,当真罪无可赦。

看来陈思诲是凶多吉少了。

当下对南唐使臣说:尔主竭诚事朕,朕心甚慰。

你可速速归去转告尔主,让他守住关隘,勿使叛兵侵入,朕即日发兵青州平定叛军!南唐使臣走后,赵匡胤立即下令亲征青州。

其实李重进得知李筠败北之后,心中已有惧意,打算整理行装跟随陈思诲入朝觐见赵匡胤。

可是他的部将向美和湛敬劝说道:公事周室宗亲,总不免见忌于宋主,若再入朝,势必中计,恐怕是一去不复返。

听了这话李重进犹豫起来:倘若宋主加责,该怎么办?向美说:曹操有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当下宋主才平定路州,军力必然疲弱,何不即日兴兵,直捣汴京,这就是先发制人。

另外遣使入唐,若得唐兵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好,事宋拒宋都难免一死,我就依你。

于是李重进就开始准备出兵事宜,却没想到第三天就接到禀报宋军已经到了青州边境。

李重进大惊道:这该如何是好?唐兵未至,宋军却已经来了!向美和湛敬相互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惧意,无奈此次兵祸是他二人引发的,只好硬着头皮领军出去迎敌。

李重进拨了一万士卒给他们,自己亲自居中调度。

继而听到赵匡胤御驾亲征,心下大惊。

赵匡胤他是知道的,一生从无败绩。

他立即下令招募新兵,准备前去接应向美和湛敬。

却见到湛敬战败归来,报称向美已经阵亡,手下士兵多半丧失。

李重进面如土色,忽地听到城外战鼓急促的响起,料到宋军已经开始攻城。

立刻带着湛敬登上城头,看到城下密密麻麻的宋军,当下长叹一声。

我本周室旧臣,理应以死报国,今将举族自焚,你等各自逃命去吧。

湛敬泣曰:主上,都是我等误了你,我当以死谢罪,我这就去杀了陈思诲。

我已是将死之人,杀他何用。

当下命令士卒搬来柴草,浇上油脂,让妻妾、子女全都站到柴草中间,最后他自己也站了上去。

他的家人除了已经长大成人的长子之外,其余的都哭哭啼啼的。

李重进大喝一声:都给我闭嘴!他说完自己点燃了柴草,一家人顿时就被烧成了灰烬。

湛敬带兵来到大牢,一刀杀了陈思诲。

这时宋军已经攻破了城门,这一次赵匡胤没有丝毫的留情,一干人等全部杖毙。

这是杀鸡儆猴,免得又有别的藩镇学着造反。

南唐主李璟得知宋军大胜,派自己的儿子从镒朝见赵匡胤。

从镒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煜,赵匡胤虽然是个史盲,可是李煜还是知道的。

当下不由得多看了几眼,果然是一个柔弱的公子,很符合一个书生的形象,一点帝王的样子也没有,难怪将来南唐会他的手中灭国。

他重重赏赐了李煜。

他派去找翟守珣和陈思诲的人都已经回来了,陈思诲已经死在狱中,他下令厚葬,并重赏他的家人。

至于翟守珣则躲在乡下,当他得知宋军胜利之后,才回到青州。

他晋谒道:臣侍李重进已经有不少年了,他一直待臣不薄,臣不忍他曝骨扬灰,还请陛下开恩,让臣收拾他的骨灰,葬于野外,臣死亦无憾了。

这是应当的,你去办吧。

翟守珣重重磕了三个头:谢陛下。

这时有士卒进来禀报:唐将杜著、薛良前来投靠,献上平南策。

直接拉出去杀了。

赵匡胤头也未抬。

杜著和薛良其实是南唐罪臣,他们琢磨着投奔宋室,可以混个一官半职的,额可是没想到赵匡胤不问青红皂白就直接杀了他们,还把他们的人头送到了南唐。

其实不是赵匡胤不想拿下南唐,而是他现在没有这个能力。

他刚得到江山美多久,又经历了路州和青州之变,国库所耗已经差不多了。

为了让老百姓喘口气,他不惜免去天下三年的赋税,用自家的钱养军队和官员。

好在楚玉一手建立的胤玉商行,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存在数百年的四海钱庄。

加上他的支持,没有人敢挡胤玉商行的财路。

因此胤玉商行已经成了宋朝最大的官商,垄断了宋朝一半以上的经济命脉,想不赚钱都难。

这也是赵匡胤敢三年不收税的重要原因。

回到开封之后,封翟守珣为殿直,继而升为供奉。

赵匡胤时常带着他在开封微服私游。

翟守珣不止一次劝说:陛下刚得天下,人心未安,今微服私游,倘若发生意外,为之奈何?自古帝王创业,不能强求也不能强拒,自有天命所归,想昔日周世宗在位时,见到方面大耳的将士,时有杀死,可是朕一直伴随左右,却一直相安无事,可见朕是天命所归,所以朕哪有可能这么容易就要被人所害呢?再说,开封城内有谁能够认识我呢?翟守珣顿时没了话语,只好跟着他四处转悠,不过赵匡胤每次偷偷出宫的时候,都带着禁军统领楚昭辅。

信阳楚家,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的四海钱庄正在召开长老会议。

会议的内容是楚家的大掌柜楚南天的独生女是赵匡胤的妃子,而且生了一个男孩,尽管现在那个孩子已经姓楚,可是却让楚家的人看到了希望。

现在他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当初楚南天让楚玉的第一个男孩继承楚家香火,因而让孩子姓楚。

现在想要重新改姓赵,难度还是很大的。

楚南天当然是不同意了,可是他只有一票,不能左右家族的长老会。

不过他还是挺佩服女儿的眼光的,当初赵匡胤尚未发迹之时,她依然全力支持。

就因为他的缘故使得她的儿子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就因为这个孩子现在姓楚。

看着各个长老吐沫横飞的样子,楚南天说:官家的长子赵德昭是他的发妻贺氏所生,而且已经年方弱冠,就算易儿姓赵,也不见得就有机会。

现在只有等玉儿再生一个男孩了,如今官家春秋正盛,要是玉儿再生一个男孩的话,有我们楚家的支持问鼎大宝希望还是很大的。

赵德昭虽然是长子,可是他的母族只是洛阳附近一个小家族罢了。

八个长老都没了声音,因为楚南天说的是事实。

现在想把楚易改姓赵,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成功了,也会引起宫内的猜忌。

首先就过不了杜太后那一关,因为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楚家让楚易改姓赵的目的。

再说只要赵德昭不犯什么错误,皇位基本上就是他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虽然如此,可是楚家的人却还是不死心,现在等的希望就是楚玉能够再生一个男孩,不过这个谁也没有办法保证。

因为楚玉的肚子到现在还没有动静,非但如此,皇后和另外几个妃子的肚子也都没有动静。

自从上次吸取了母珠的灵气,使得无名功诀一举突破瓶颈,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之后。

赵匡胤周身的窍穴无时无刻不在汲取周围的灵气,同时他的辟谷术也在不断地淬炼着身体,现在他的身体除了那些传说中的神兵利器,他基本上是刀枪不入了。

这也是他敢于只带三个侍卫在开封满大街转悠的重要倚仗。

他当然不会把这个告诉那些臣子,他要给那些宵小之徒一个警告,我不怕你们暗中做一些小动作。

他越是如此,那些前朝的余孽越是不敢有所行动,他们都以为赵匡胤此举是引蛇出洞,肯定在暗处埋有后手。

赵匡胤经常微服私访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开封,使得那些官员和他们的家人都不敢为非作歹。

五城兵马司生怕自己的皇上转悠的时候出现什么危险,下重手治理开封治安,开封成了宋朝治安最好的城市。

百姓到衙门告状,各个衙门也都及时处理,根本不敢有丝毫的拖沓,因为他们害怕皇上微服私访的时候,听到些什么。

综上所述,赵匡胤在开封的老百姓中的威望达到了巅峰。

赵匡胤的声望随着那些走南闯北的人,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伴随着赵匡胤无名功诀和辟谷术的进步,他的床上能力也在突飞猛进。

他每天都把四个女人集中到一起,同时满足四个人。

使得皇宫内大院内自古存在的争风吃醋的现象从根本上杜绝,没有厚此薄彼的情况发生,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的争宠。

反而使得四个女人经常坦诚相对,关系却是异常的融洽。

虽然他的荒唐引来杜太后的责怪,可是杜太后见几个媳妇都不说话,也就当做没看见。

不过她也在私下里告诫几个媳妇,不要过度的索求。

以王清儿为首的四个女人面红耳赤的答应,可是心中却是大大的不以为然,因为每次赵匡胤都把她们折腾的死去活来,每次精疲力竭的她们看到自家男人意犹未尽的样子都有些害怕。

耶律幽兰干脆提意见主动帮赵匡胤纳妃子,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这都归功于赵匡胤夸张的能力。

虽然如此,可是四个女人的肚子却都没有丝毫的动静。

四个女人私下里都很着急,楚玉更是从湘竹那里得知家族的意思,可是这种事是急不来的。

想当初赵匡胤是一枪中的,可是现在除了每个月来亲戚的那几天,基本上是天天在一起,可是就是没有任何的动静。

一日赵匡胤带着翟守珣和楚昭辅二人在大街上闲逛,无意中居然转到赵普家门口,索性进去坐坐。

听到家人禀告的赵普急忙到大门口迎接。

皇上,您还是要注意安全。

这句话赵普也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

赵匡胤笑着说:如果有人顺应天命,坐上九五之尊,朕绝对不去制止任由他所为。

赵普说:陛下圣明,可是要说普天之下人人心悦诚服,臣绝不相信。

就是各位将帅也绝非各个都可以倚仗,万一祸起萧墙,到时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所以还请陛下自重。

想那石守信、高怀德等人俱是朕的故人,想必不会负朕,你是不是多虑了?臣从未怀疑他们不忠,只是他们都将才而非帅才,倘若军中有人胁迫他们,他们恐怕也不得不从了。

你说的也有道理,可是朕统一中国的大业尚未完成。

赵普想要再说,看见一旁的楚昭辅和翟守珣,就忍住了。

有些话只能提一下,说多了,得罪那些武将,他很难有好下场。

就算赵匡胤想保住他,也要大费周章。

辽国皇宫内,辽景宗耶律贤已经病入膏肓。

不过辽国并没有什么变化,因为这几年辽国的实际掌控者是皇后萧燕燕。

萧燕燕每天从情报中得知赵匡胤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她的一种习惯,每天看着纸上的情报,想象当时的情景,就感觉他就在她的身边。

赵匡胤下诏让所有的节度使抓紧练兵,同时大量的招募新兵,充实到各个部队中。

赵普看到赵匡胤的诏书之后,再也不敢在赵匡胤面前说要趁早处理藩镇尾大不掉的情况了。

因为他知道小小中原根本就满足不了这位雄才大略的陛下,他这个时候肯定不会出手对付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们的。

宋太祖建隆二年,闰三月初三,赵匡胤调慕容延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从此不设殿前都点检职位。

同年五月,罢去范质丞相,任命赵普为平章事。

至此赵普正是成为大宋宰相。

同时任命刚刚娶了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第六女的赵光义为开封府尹。

说起这个符彦卿可是大大的有名,他的长女和次女都是周世宗柴荣的皇后。

之后,赵匡胤时常听到各路禁军相互之间不买账,甚至拉帮结派的事情时有耳闻,可是他一直没有任何动静。

赵普再次冒死建议处理那些禁军节度使,可是赵匡胤就是不表态。

那些节度使以下的参将们到处说自家的统帅是开国功臣,朝廷的监察御史弹劾他们的奏章就像雪片似的。

可是赵匡胤愣是把所有的奏章压下不发,也没有过多的表示。

赵普劝说赵匡胤依照汉朝之前的惯例使用兵符,被赵匡胤驳回了。

赵匡胤的原话是:使用兵符虽然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某人做大的情况发生,可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根本就不可能打赢战争。

赵普只好默默地退下了。

同年八月,散朝之后,赵匡胤宴请禁军所有节度使。

这些人都是赵匡胤的心腹爱将,现在都是手握重兵的统帅。

酒菜上来之后,赵匡胤屏退所有人。

亲自为他们斟酒,吓得众人都站了起来。

赵匡胤示意他们都坐下,他们才诚惶诚恐地坐了下去。

如果没有诸位爱卿,就没有朕今天这个地位。

说实在的朕挺怀恋当时做节度使的日子,那时候是多么的逍遥自在。

可是朕受禅以来,已经有一年多了,可是朕从未有一日安寝,众位爱卿知道是为什么吗?石守信等连忙起身问道:我等不知,还请陛下明示。

我跟众位爱卿皆是故交,这皇帝的宝座何人不想做呢?这句话可把石守信等人吓坏了,连忙站起来行礼: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四海安定,诸镇臣服,试问何人敢有异心?真稳当然相信诸位爱卿没有这个心思,可是难保你们的部下为了荣华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你们虽然不想这么做,但是已经骑虎难下了。

王守信等人的汗水立刻就下来了,他们都起身跪在了地上:我等愚昧,还请陛下明示,给臣等指一条生路。

赵匡胤伸手把众人扶了起来:我们本是生死兄弟,我当然不会做历朝开国君主所做的背信弃义之事,我让众位前来是有事情跟大家商量。

陛下请说。

石守信说。

赵匡胤说道:人生就如白驹过隙,从牙牙学语到壮年直至老死,转眼即逝。

只有几十年的寿命,无非是多积累一些金银钱帛,让自己过得开心,给子孙留下一份家业。

众位想必已经知道你等属下所做之事,朕的手上弹劾他们的奏章已经堆满了一间屋子。

朕今天就给你们指一条明路,你们不若此去军职,出守大藩,择良好田地购买数顷,为子孙留一些长业。

为自己购买一些姬妾,好不快活风流。

朕与诸位相约,与卿等结成儿女亲家,世世相睦,上下相安,岂不是一条上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