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时间会生很多事,尤其是在1978年到1979的这一年里。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同月云南知青北上请愿事件也令中央引起重视,并着手尽快解决知青难的问题。
元旦刚过没多几天,中央就派调查组南下,同月十五日,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表了《十五条讲话》,明确提出:知青不愿意留下的,都可以回去。
紧接着,中央调查组的调查结果如实汇报,促使国务院出台了针对知青的六条政策,这些就如同开启了大闸,使得返城洪水一泄不可收。
短短几个月内,上千万知青无不争先恐后回城,从而历时十年之久的知青运动就此终结,知识青年也遂成为历史名词。
知青返城了,周荣他们这些滞留在上海的云南知青也终于解决了户口问题。
三月下旬,凭着云南开来的证明,周荣终于拿到梦寐以求的户口本,从而结束了黑户生涯。
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可同样知青的返城给城市带来了莫大的压力。
那些回到上海的知青实在是太多了,除了有些有背景、或靠关系的知青家庭帮自己孩子第一时间安排了工作,绝大大多数知青只能在家耐心等待政府的安置,可这些安置名额往往是僧多粥少,全市上百个安置单位再怎么塞也只有数千个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对仅仅从云南回上海就有近五万名知青,再包括其它地区加起来的数十万知青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一来,社会上就产生了一个号称在搪瓷七厂工作的待业青年新名称。
知青回城后成了待业青年,每天在家无所事事,还要忍受着街坊邻居在背后的指指点点,这对他们来说不能不是又一个打击。
(上海话读音的搪晃,瓷住,七吃,搪瓷七厂就是没正事干。
只能晃着打时间靠家,住着靠家,吃也靠家)为了孩子,许多知青的父母还不到年龄就向单位打报告提前退休,以便空出工作岗位来好给子女们顶替,可就算这样。
这样的顶替也不是万能的,依旧有一大批知青在家待业,成了社会的又一难题。
待业青年在家混着,单身地还好些,但有些年龄大的知青在外地早就成了亲,当回城政策开放后,他们的子女都已经不小了。
男女知青在同一城市的还好,拖儿带女一起回来就是,短短几个月里。
曹青就见到不少这样的知青夫妻一起回到上海,就连忻康里也有好几对,甚至有一对知青夫妻回来时身边大大小小带了七个孩子。
从已经十岁的老大到还抱在怀里地老七,这么多张嘴全要吃饭啊!光有户口没有固定工作,靠着积蓄和亲戚的帮助还有在街道小厂糊火柴盒每天赚几分钱,这日子是过得特别艰难。
曹青经常看见那几个和小芸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穿着打了层层补丁的衣服,抱着个豁了口的破碗蹲在家门口,扒装在里面只有最差的籼米饭和当作下饭菜的一点点红辣椒,吃得是那么狼吞虎咽,津津有味。
这些还算好的,为了回城骨肉分离。
把亲生孩子送给当地人的事也不在少数。
就算同是知青夫妻,双方不是同一城市地,为了回城也只能离婚分手,从此孔雀东南飞,再无机会见面。
待业青年地情况引起了各动政府极度重视。
可安置工作进展缓慢。
一个安置名额往往有几十上百个人争夺。
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
鉴于中央地改革开放政策。
各地提出了号召待业青年自力更生地口号。
利用条件。
创造条件。
鼓励他们自谋出路。
为此。
国家为个体劳动者恢复了身份。
并促使了个体户地诞生。
当然。
眼下个体户是个贬义词。
这样地时代人人都以进大厂当工人为荣。
再不济就算进个集体单位混着也比干个体户强啊!也只有回城实在找不着工作地待业青年或者是没单位肯要地释放劳改犯才会走投无路去干个体户。
为了一口饭吃。
这样地路虽然不好走。
可还毕竟是条活路呀。
大批安置无望地待业青年狠心咬咬牙。
无奈成了这些让人瞧不起地个体户。
个体户地出现。
同样也标志着改革开放地起步。
和那些待业青年一样。
周荣他们也成了个体户。
而且还是文革后第一批办下来地个体经营者。
就在1979年地六月。
三官塘桥市场终于被政府认可。
成为上海地禽蛋自集散中心。
周荣作为三官塘桥地创始人。
理所当然地第一时间申请了个体户执照。
并借着自己地网络和根基。
渐渐从地下走到了地面。
光明正大地干起了事业。
三官塘桥市场地火爆。
当然也引来一大批拿了个体执照地待业青年。
对他们地加入周荣是举双手欢迎。
从不以势力压人。
反而以老大哥地身份热情帮助、指点这些刚入行地兄弟姐妹们。
鼓励大家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得更好。
更大。
在当年跑回上海地知青圈子里。
周荣本就是领头者。
何况他在三官塘桥地身份又特殊。
虽然仅仅只有少数人清楚周荣才是这市场地创建者。
但他在市场中展现出来地威信。
能力和人脉。
那些试着刚来做生意地新人们哪里会看不到地呢?何况,周荣这人特别讲义气,做事厚道,干买卖更是一把好手。
一来二去只要和他打过交道的人没有一个不服气地。
有些同是云南回来地知青更是早就听过周荣的大名,每当见到他总是敬佩地喊声大哥,或者老大,时间一长,他这名声就更响亮了,只要提起三官塘桥地周老大,圈子里人人都说声服字。
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这一年打响,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一年提出,到了七月份,**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处划出部分试办区域。
成立出口特区,这就是后来的经济特区,整个神州大地几乎每天都在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这些相比,曹青也变化了不少,过了十三岁生日后的他长高了许多,个头都快比得上美院附中的同学了。
每回周荣见着他。
总笑眯眯地把他来过来和自己比比,笑着说再这么长下去,估计到十八岁就得过他了,将来也不用去搞什么动画,这样的个子跑打蓝球正合适。
打篮球?曹青可没这兴趣,平常和朋友运动运动,锻炼身体玩玩还马马虎虎。
他的心思还在他的动画片上,经过近一年地努力,他的《天书奇谭》终于完成了。
这部宏大的经典动画一经上映后就引来无数好评,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部动画片中学到了不少,无论是从编导方面。
还是拍摄过程,甚至是在后期制作等等,曹青每一个环节都没放过,全身心地扑在上面,虚心请教着上美影的老师们,努力学习他们的技巧,吸收他们地宝贵经验,使得他着实获益匪浅。
《天书奇谭》的完成,让曹青也有了自己独立编导动画的经验和可能。
由此他开始琢磨着常识做出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动画片。
不过,这仅仅还是设想,曹青并没有莽撞,现在的他需要学习的还有许多,尤其是《西岳奇童》的开拍,让刚结束《天书奇谭》的曹青又投入了新的工作中,每天跟着勒老师泡在片场忙忙碌碌,甘愿当他地助手和小尾巴。
和上美影的忙碌不同,曹青的高中生涯却过得平平淡淡。
虽然入学那时候他出了不小地风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和老师们也就渐渐习以为常了。
何况,曹青的文化课虽然不错,但比起小学来说在学校并不算尤其突出,再加上曹青在上美影的工作实在太多,专业课又是特批免修的,所以大多数同学根本就不知道经常不来上专业课的曹青究竟在忙些什么,时间一长,好奇心也就淡了,又加上升上了高二。
课程开始繁重起来。
大家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哪里还顾得上研究刻意装低调的曹青呢?为了把精力放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上。
曹青刻意在学校又装低调,当然这也少不了沈老和附中的老师打招呼,要不然知道曹青底细地老师们早就把消息给传出去了。
和曹青相反,小芸倒是越来越高调,本来就爱显摆的她自从曹青跳级直接上了高中后,她心里早就憋股气了,非要和哥哥比比不可。
聪明的她学习本来就不错,再加上曹青一有时间就给她开开小灶,没过多久就瞒着大人在学校向老师提出了申请,要求跳级学习。
经过老师的考核,最后小芸终于如愿以偿从小学二年级跳到了四年级,还继续担任班级的班长和大队委员。
当跳级申请批下来后,小芸得意洋洋地跑回家,在曹青面前炫耀她的好成绩。
这还不算,曹青在动画片上的成绩也让小芸不服气。
不过她也知道,沈老和特伟为了她不耽误学画,是绝对不允许她参加动画片制作的,最多也是有时间让她打打下手什么的。
这种和哥哥天差地别地待遇让小芸非常不满,为此她在少年宫的兴趣小组动了脑筋,说服了小姚老师,想用兴趣小组的为班底自己搞一部小动画出来过过瘾。
这事曾经和曹青提过,曹青也答应有机会帮帮她的忙。
不过后来因为《天书奇谭》的制作进入了尾声,曹青一直没能抽出空,小芸等不急就自己拉班子先干了起来。
小芸虽然有在绘画上的天赋,同时也有女孩子特有的耐心和毅力,但做一部动画片却不是这么简单的,何况根本就没真正接触过动画制作的小芸呢。
光靠着从曹青这些打听得来地制作过程,小芸带着兴趣小组地同学们就这么搞了起来,可光是原画就没那么容易,单独的一幅幅瞧起来还马马虎虎,可因为没有经验一开始比例就出现了误差,再加上这些孩子们都是新手,绘画水平又参差不齐,前前后后足足弄了一个月也没弄出名堂来。
这结果可把小芸给气坏了,毫无进展地进度,还有在小姚老师面前当初的保证,让她实在头痛。
没有办法的她只能向曹青求助。
曹青专门抽时间跑去少年宫一看就笑着直摇头,这样盲目地搞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嘛。
无奈,小芸的忙他总要帮的,曹青耐心地给兴趣小组的同学上了几节课,手把手教他们怎么计算原画比例,怎么上色。
又怎么用摄影机拍摄和简单剪辑。
回到家里,曹青还特意给小芸写了个小本子,里面注出了几个要点,让她在制作过程中按这小本子所写的一步步做,要是再生问题及时找他。
拿到了小本子,小芸是乐开了花,抱着曹青直嚷哥哥真好。
不过,曹青也没忘记叮嘱小芸这兴趣小组拍小动画片玩玩没问题,可千万不能耽搁学习。
尤其是跟着沈老地绘画练习,要不然曹青以后绝对不会再帮她了。
有了曹青的帮助,小芸的动画终于像模像样了。
等到八月底,也就是暑假快结束的时候,少年宫兴趣小组的小动画终于完成了。
那天,曹青过去看了他们的映,虽然画面粗糙,情节简单,整片连头接尾也不过短短三分钟时间,可曹青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直夸小芸这部小动画做得富有童趣。
说实在地。
这部小动画和上美影最差的一部烂片都没得比,但毕竟是几个孩子自己搞出来的。
瞧着自己一笔笔画出来的东西居然在银屏上会变得活动起来,这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件极度兴奋的大事。
小动画的制作成功,使得兴趣小组的成员对美术兴趣爱好大增,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少年宫的新同学加入了兴趣小组,这些都是小芸做出的成绩,为此小姚老师代表少年宫表扬了小芸好几回,那几天小芸满面春风,笑容一直都挂在脸上。
就连睡梦中也会开心地咯咯笑上几声。
青青!青青!我在呢,什么事呀舅舅?今天是周日,曹青难得在家休息,睡了个懒觉直到中午才刚起床,正打算找点东西吃吃随后去少年宫接小芸回家呢,突然楼下周荣地喊声传来,曹青跑到窗边探着脑袋嚷道。
快下来帮忙!楼下的周荣推着辆自行车,车后架上绑着个方方正正的大纸盒,远远地瞧过去也不知道装了什么玩意。
周荣抬头向曹青招着手。
示意他快点下来。
三步并成两步,曹青腾腾腾地下了楼。
走到门口周荣已经把车给停好了,正掏出手帕擦着汗。
舅舅,你买什么了?好奇地向纸盒瞧,这时候不光是曹青,弄堂里地许多人都围了过来,见周荣自行车上装了这么个大纸盒全好奇地问。
呵呵,没什么,买了台电视机。
周荣笑着说道。
啊!荣,你买电视啦?电视?真的假的?电视机啊!快快!荣快打开给大家瞧瞧。
乖乖,电视机啊!不得了不得了,这电视机得多少钱呀?什么多少钱?你懂不懂,这东西多少钱你也买不起,这得要票!要票的知道伐?对了荣,这个电视机你多少钱买的呀?这个大妈刚教训了一大爷,谁想到转过身也问起了这问题。
边上七嘴八舌地什么话都有,闹哄哄的比三官塘桥那边还热闹三分,挤得周荣连忙直喊大家让让,等他先把电视机卸下来再说。
电视机!曹青也是一兴奋,这玩意在后世太普通了,可在现在却又太稀罕了。
1979年,整个上海拥有电视机的根本没几家,这么大的一个忻康里,周荣还是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呢。
这消息不亚于引爆了一颗原子弹,从周荣说了声买电视机地那句话还没过三分钟,半个忻康里的人全跑过来了,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着,吓得周荣和曹青慌忙赶紧把电视机卸下车,两人搭手抬着进了楼。
荣,这什么牌子的?那地方的货?进了楼,住得近的,平常认识的全过来了,里里外外把周荣的屋给挤得水泄不通,就连过道口,楼梯上也站满了人。
凯歌牌!上无四厂的!周荣很自豪地回答,引来众人啧啧惊叹。
上无四厂。
上海无线电四厂,这是一家老厂了,也是上海最有名的生产电视机地厂家。
周荣买的这台电视机并不大,九英寸地黑白电视机,小小屏幕比后世的电脑显示器还要小着一大圈。
正面右下是个喇叭,喇叭上面是和无线电收音机差不多的调音开关。
再上面是个圆圆带扭把的频道开关,背后有根伸缩天线,无论是式样还是形状,说都土就有多土。
不过,这台在后世丢垃圾堆里也没人要的电视机在现在可是高科技的代名词,瞧着周荣小心翼翼地从盒子里把电视机取出来,再放到五斗橱上摆好后,围观地人全都出了个惊叹地声音,带着无比羡慕地目光看着这台电视机。
荣。
打开瞧瞧,快打开瞧瞧!按捺不住,有人在人群中喊道。
对对。
快放出来看看,啧啧,电视啊!这下可有电视看了。
旁人连连点头,急急催促着。
周荣笑着连忙答应,插上电源按着说明书上写的打开了电视,可令人失望地是无论怎么调整天线和频道,屏幕里除了沙沙的雪花声外,就只有五彩的频道等待画面。
现在没节目,要晚上才有呢。
周荣试了几次。
仅仅两个频道----五频道和八频道都没节目,很抱歉地对大家说。
哦……这样啊……。
大家失望地点点头,不过仔细一想又兴奋道:荣,晚上我过来看电视啊,别忘记给我留给位置!对对,我也来看,椅子不够我自己带!我也来,我也来。
还有我……。
大家争先恐后地报名,周荣一一答应承诺。
等到了晚上一定让大家看上电视。
这样,大家这才怀着兴奋的心情离开了,回家路上还商量着几点过来,一定得早不能迟,要不然就排不到好位置了。
我的妈啊,这也太吓人了吧?等人群散了,曹青暗暗擦着冷汗。
一台电视机闹得如此轰动,根本就是他没想到地事,不过瞧着这台不起眼的老电视。
曹青倒也起了点兴趣。
好几年过去了,一直生活在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时代。
突然间有了一台电视,让他有些回想起当年地生活来。
舅舅,你多少钱买的?四百!周荣笑眯眯地回答。
啊!这么贵?呵呵,不贵不贵,光票子就要近三百呢,还是好不容易托人搞到的。
周荣悄悄和曹青说着,叮嘱他一旦荣奶奶问起来就说是花一百买的,千万不能说是四百啊。
曹青一听乐了,连连点头答应,不过他很好奇地又悄悄问:舅舅,你怎么买了搬家里了?不搬家搬哪里去?周荣一愣。
嘿嘿,应该搬舅妈家去啊!曹青一本正经地回答。
好你个臭小子!周荣这才回过神,抬手就要赏曹青个毛栗子尝尝,谁想到曹青早就防着他这手了,往边上一闪躲开了,而且还拔腿就往楼下跑,边跑还边回头嚷道:舅舅我有事先走,要去少年宫接妹妹了,对了啊!晚上我们过来看电视记得留位置啊!嘿嘿嘿……,跑得还真快,这个臭小子……望着曹青的背影,周荣忍不住骂道,不过他同时摸摸口袋里早就特意给白芳家搞的电视机票,嘴角露出了笑意。
大家没月票的多给几张推荐票也好啊!另外拜托大家记得订阅下VIp的前几章,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