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罗斯福、蒋介石的心情相同,陈纳德和他的军队也在等,等待一个狠揍日本人的时机。
等待期间,问题接踵而至——无论是一般的训练还是日后的作战,飞机只要离地三尺就要烧油,是必须进口的优质航空汽油。
招募来的一百多名飞行员及相当数量的地勤保障人员要吃饭,飞行需要大量的航材和配件,还有弹药、氧气、飞行服、墨水、墨镜、剃须刀片、药品、复写纸、打印机、卡车……,全部要从美国运来。
抗战时,曾在美国联络组当翻译的杨保煌老人说,那装备,咱们没法比。
美国大兵光是军服就数不清……什么呢军服、工作服、单夹克服、绒夹克服、大小衣及皮靴,雨天有专用雨衣、雨靴,丛林中有专用吊床,冬天有鸭绒睡袋。
超过三个人独立作业,只要条件允许(有路),必配一辆吉普车……抗战后期,王恭曾被派到关岛接收美军物资。
老人说,上岛后,看什么都是眼花缭乱。
当时关岛是美军设在太平洋上的一个补给基地,不说枪啊炮的,光是堆积如山的军用毛毯,就有四五个足球场那么多,那吉普车停的啊,把一个港口都快塞满了,其他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把肚子里的馋虫都看出来了,恨不得把这些东西都运回国,人都看傻了!一看那些东西啊就知道,日本人啊,打不赢!张义声从美国培训后回国途中经停印度拉和尔(今巴基斯坦),老人说,拉和尔机场那里原来是原始森林,没有机场,战争开始后,是美军现修的。
由于树木生长时间太久,根子用推土机都推不断,地不平,没办法铺设飞机跑道,美军干脆用船从美国本土运来一块块一米见方的钢板。
整条飞机跑道全是用钢板铺成。
夜里躺在宿舍,听见飞机在钢板跑道上起降时哐哐的撞击声,声声都是撞在心里!两条气若游丝的小道东西再多、再好也是人家的,而且,都在外面,即使是给你,也得运送。
战争,后勤补给历来都是首要之首!陈纳德的飞机马上要打仗。
前线,地面部队激战正酣。
国民政府每日的正常运作,一切一切,都需要庞大的保障供给。
仗打得越大,军需就要成倍数地增长,仅靠中航的运输显然就不够了。
况且,日本人告诫英国人:不许在这条航线上运输军用物资,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一直采取姑息政策的英国政府竟然同意。
从1940年6月开始,在香港和重庆的航线上,只能有少量的当地红十字会的医疗用品进入。
日本人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绞杀、遏制,勒紧系在蒋介石、国民政府脖子上的绳索,而蒋介石、国民政府交通部,就是要殚精竭虑地开辟通道,保证对外联络通畅,缓解越勒越紧的锁扣。
▲ 两种运输方式:战争打的是经济实力。
北边肯定是指望不上了,自从希特勒东进到斯大林格勒后,苏联自己都已自顾不暇,更谈不上继续帮助中国。
通道依旧,但已经名存实亡。
万幸,地面还有两条小道——越南、缅甸。
虽然运量不是很大,但起码还能进来急需的汽油、枪弹……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从外面进来的一部分物资只好绕道越南河内及海防,从那里再到云南的老街,至前线。
还有一条就是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千里、崎岖不平的滇缅公路。
越南通道条件尚可,但转接繁琐,最高运量也就是在1940年创造的——每月▲ 在日本步步紧逼下,奄奄一息的中国只剩下最后一条通道——滇缅路。
10000吨。
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倒是一路到底,不需任何的转运繁琐手续,但路况极差,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运输车辆(当时国内连能驾驶车辆的司机都难以找到,以至于大部分驾驶员都是在境外招募的华侨),到了1940年,每月的最大运量也没超过5000吨。
这等水准的后勤保障,别说川军急赴前线时穿草鞋,就是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抗日名将薛岳部队的士兵两个人甚至三个人用一支枪也不奇怪!靠着这两条小道,还能有东西运进,虽然如同涓涓溪流,但却维系前线战事,维系国民政府运作,维系友邦的支持。
断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谁都知道谁都懂得的事情,大规模作战,依仗的是后勤保障,而依目前局势,尤其是陆路越来越狭窄,空中运输的重要性就日渐突出,每个中航人眼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坏消息果然像从天而降的正点航班一样,按时到达。
情报最先是从美国驻重庆总领馆间接透露出来的。
1940年6月,在一次周末聚会上,一曲结束后,趁着乐队休息,总领事和邦德各自从侍者那里取到一杯酒后,两人互相对视一下,然后不约而同走到室外草坪旁的长廊上。
长廊尽头,显得心事重重的总领事停住脚步,他沉思了一下,眼睛斜向别处,似乎有些漫不经心:……日本方面要求当局关闭通往内地的航线,并迫切希望众多经此或在此停留的国民政府官员迅速离开那里……他们还说,攻击商业航班,是因为有可靠的消息证明有政府要员在飞机上,所以要当仁不让地击落!虽然和国民政府交通部和中方经理黄宝贤及好友在私下里探讨过航线被强行关闭后的举措这类话题,但消息一经总领事嘴里说出,外表无动于衷的邦德心中还是猛然沉了一下。
他太清楚不过了,总领事口中说的那个当局就是香港英政府,关闭航线,那就是关闭中航目前惟一的对外通道。
至于要求赶走国民政府人员,那倒与他这个中航副董事长毫无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