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败退缅甸(1)

2025-03-31 01:54:19

如山倒的兵败继1942年12月6日突袭珍珠港、12月8日突袭香港之后,还未等美国人、英国人回过味来,日本人一场接一场的更大的袭击接二连三地开始了。

12月10日,停泊在南海水域的皇家海军却敌号、威尔斯王子号先后遭到日本战机轰炸,最后被送入海底,标志着英国在远东最大的军事力量彻底丧失。

1月7日,日本人又蜂拥至菲律宾,然后接连攻克婆罗洲、苏门答腊、西里伯斯、爪哇、泰国、马来半岛……一个月光景,香港、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统统落入日本人手中。

照旧是声声厉响的闷棍,不是打在脑袋就是击在屁股上,没有丝毫准备,在殖民位置上坐得舒适又安稳的英国人干脆顶不住,被打得措手不及、落花流水、屁滚尿流。

2月15日,在攻陷新加坡后,充满肃杀之气的膏药旗摇身一转,锋芒直指缅甸。

日本人目的非常明确,只要占领全缅甸,就等于截断中国最后的通道和退路, 日本人精明得很,一下子就识破了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航空公司的锦囊妙计。

美日开战后,美、苏、中、英、加、澳、新(西兰)荷等迅速结成同盟国。

已经和日本人交手四年的中国肯定是这场旷日持久战争的最前沿,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不能不让美国总统对中国极其重视。

费尽周折找到1942年12月29日罗斯福给蒋介石拍发的一封加急密电,翻译过来,1942-194559败退缅甸全文如下:致 蒋介石将军阁下:重庆 中国为保证在对敌斗争中有效平等合作的共同努力得以形成,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应有一个最高领导人来掌握英国、荷兰、美国的军力。

这就适当地显现出对中国地区的联合军力该有个相应的领导者。

在这个地区我们建议开始时应包括泰国和印度支那半岛这些联合军力容易进入的地方。

在英国、荷兰政府的代表同意下,我希望由您来承担指挥现在或将来在中国国内的联合军力。

按我们的想法,为使这样的领导有效,应该马上成立一个联合计划组,成员来自英国、荷兰、美国、中国政府。

如果您认为是可行的,而且苏联同意,那么苏联代表也应该包括在内。

这些人应该在您的最高领导之下。

西南太平洋及英国在印度军力的领导者都应该与您总部有最密切的联络。

有一个联络官系统联络三个总部是最理想的。

这个安排将使您的计划和影响力在指导各总部的战略中发挥作用。

您在这方面的观点我非常欣赏。

富兰克林·D·罗斯福(注一)接到美国总统的密电,面对罗斯福的商榷,蒋委员长非常赞同,而且是兴高采烈地接受,在一张笑得合不拢嘴的著名照片中,就可见蒋介石此时之心情。

昔日还是一国之委员长,一夜之间成了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用春风得意来形容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最恰当不过。

来而不往非礼也,委员长在笑纳最高统帅同时,聪明地要求美国总统能派员来华担当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参谋长。

既然战区统帅都提出了要求,在蒋介石希望派遣参谋长没多久,参谋长果真来了。

华盛顿特派遣陆军中将约瑟夫·W·史迪威将军为中国战区参谋长。

史迪威于1942年3月4日抵达重庆任职。

罗斯福总统不可能在这里摆放个闲人。

美国政府认为,在华期间,史迪威将军将负有如下使命:一、监督、管理美国援华军用物资的分配和使用。

二、在战区最高统帅统辖下,指挥所有在华美军及经指定的中国军队。

三、作为美国军事代表,参加在中国举行的一切国际军事会议。

四、管理和改善中国境内滇缅公路运输。

(注二)……够了,仅凭这几点,就为蒋史的矛盾直至最后分道扬镳埋下伏笔。

都是铮铮铁骨硬汉(一)史迪威1942年3月初来华就职,6日正式拜会他的顶头上司、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11日,即飞赴缅甸腊戊,指挥从中国开入缅甸的新五军、新六军两个远征军与步步从泰国紧逼过来的日本军队作战。

一定要保住滇缅路这条对外通道。

地面和空中,能保住一头,中国的大门就不至于被关闭,这战就能抗下去!从国内打到国外,惨烈的地面战斗徐徐拉开帷幕……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新五军、新六军进入缅甸后,开始还不错,200师第一仗就在同古歼敌三百余名,给日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守卫在这里的英军见中国人来了,头都不回地立马走掉。

出师告捷,本应再接再厉,但很快,矛盾就有了。

二百师接防同古,史迪威决定中英双方应该趁势一鼓作气,把日本人的气焰彻底打下去。

他准备再组织力量在平蛮纳会战,于是,他让九十六师迅速投入,让五十五师穿插。

然而,让他料想不到,杜聿明、廖耀湘拒绝从命——因为校长在重庆指挥他们要在曼德勒会战。

远征军、皇家军队,蒋介石、史迪威,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一国三公,心怀各异、阳奉阴违、明服暗抗、朝令夕改,全都搅成了一锅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