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驼峰,驼峰!(6)

2025-03-31 01:54:19

起义后,干劲更大,中国民航的起始初期的很多飞行大事,都和他有关。

中国民航首次航班飞行,就是由他完成——1950年,中国民航在8月1日那天开航,担当首个航班的机长就是潘国定。

按时间顺序,再说不亚于和飞越驼峰一样惊险的。

1951年2月21日,境外一架PBY水陆两用走私飞机因故障迫降到黄埔海面,上面发令,要把它飞回来。

3月10日,潘国定带着副驾驶去了,检查飞机后倒吸一口冷气:PBY性能极差,在水面上起飞极其危险,新中国的航空,什么都没有,这也是宝贝啊,一定得把它飞起来,飞回去。

当时在现场看到PBY起飞的谢国梁老人说,看着飞机在海面上歪歪扭扭的样子,在场者都捏了一把汗,海水涌动,把坐在机舱里的潘国定和副驾驶浑身都打湿了,经过一番挣扎,PBY终于飞上了蓝天,降落在天河机场。

同年8月,解放军进藏,途中断炊,军委命令民航局(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民航一直隶属军队)火速空投,潘国定驾机赶到,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度空投,后经地面报告:空投准确率百分之百(同期有一架参与空投飞机撞山失事)。

1953年5月29日,试飞拉萨航线,途中,右发动机一阵巨大轰鸣声后,螺旋桨转速和进气压力同时减小,时值高海拔山区(相当于驼峰),高度爬不上去又不敢下降,正在大家惊慌失措之时,潘国定说:汽化器结冰,打开加温。

副驾驶照办,二十秒钟之后,飞机恢复正常。

同年10月16日,潘国定驾驶C-47在西北执行任务,也是飞行途中,左发动机润滑油温度突然升高至95度,按飞行手册规定,润滑油温度达到100度就必须停车关机,而飞机此时却是在空中。

随机工程师闵君认为是冷却器自动调节器损坏,必须用人工调节,随即打开人工调节。

人工调节后,温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继续上升,达到98度,眼看一个发动机就要停车,要么回兰州、要么单发飞,必须立即抉择,否则就是机毁人亡!回兰州,航程一个小时,单发飞,飞行高度5000米,周围都是和其高度同等的大山,怎么做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看看仪表,发动机汽缸温度并不是很高,润滑油温度高,但压力并未降低,潘国定再跑到后舱观察,没发现漏油产生的黑烟,再看机外温度,零下19度,于是做出判断,润滑油是由于过冷而凝结,现在不是要降温,而是加温!危急关头,随机工程师涨红了脸反驳:润滑油冷却器可能已经发生故障,打开后要考虑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相信自己判断是正确的潘国定笑着关闭冷却器,据闵君老人后来回忆,关闭冷却器那一刻,他心都快蹦出来了。

冷却器关闭一分钟之后,一切恢复正常。

1954年春,民航对C-47进行改装,换装苏制阿莎62型伊尔发动机,试飞在天津张贵庄进行。

潘国定和边任耕担任正副驾驶。

当C-47爬升到5000米左右时,右侧螺旋桨转速突然上下摆动并发出震音,同时机身开始剧烈摇摆。

副驾驶急忙请示,右发故障停止上升,是否下降返场?潘国定扫了一眼仪表盘,即答,螺旋桨钢筒内润滑油凝结,推拉右发变距杆。

变距杆只推拉了几下,像烈马一样的C-47立刻变得驯服。

还是同年,西哈努克首次访华,随从专机误把大理洱海认为是滇池,在边上转来转去的,就是找不到巫家坝机场,而机场塔台只能听见耳机里传来叽里呱啦的声音干着急——国际航空通用英语,此时,巫家坝机场从塔台到跑道,都是军队管制,而部队里哪有懂洋文的人啊!那边天上的飞机,油都快干了,这边却是跺着脚跳高没有任何办法,一起国际事件即将酿成!关键时刻,又是潘国定,刚刚驾机在巫家坝落地的他得知情况紧急后,连飞行服都没换就跑到塔台。

一声娴熟的英语从耳机中传来,传到亲王随从专机的驾驶员耳中,专机得救了!随从下了飞机冲着人千恩万谢:是谁,英语这么棒!他哪里知道,别说曾留过洋的潘国定,在中航,连一个最普通的工人都能操一口流利、地道的美式英语。

1958年,大跃进,全中国陷入魔幻般疯狂,连北航(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笔者)都只用了一百天时间就造出一架可以载十几个人的客机——北京一号。

一架飞机从开发到研制,起码要几年时间,而现在,用的是大跃进速度。

飞机造好了,就得派人把它飞起来。

此时,在已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中国,头脑清醒者知道,明里跟着呼呼口号还可以,真要把这样的飞机弄上天,着实缺少勇气。

都是干这行的,摔飞机是咋回事儿谁都明白。

这样的飞机,谁敢去飞?潘国定!领导把试飞任务交给他后,还是像当年起义那样,就一个字:行!9月15日,有老人回忆,试飞好像是在南苑机场,北京一号刚上天500多米就开始冒浓烟,再后,螺旋桨不能变矩,眼瞅高度急剧下降,好容易把它控制住歪歪扭扭回到机场,跑道近在眼前了,起落架又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