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驼峰,驼峰!(10)

2025-03-31 01:54:19

见我发蒙,华人杰老先生说,美国那面也没有那么多的飞机,要不,中国航空公司也不能只分到十多架飞机飞越驼峰,肯定还要更多。

一百多架,一部分是新生产的C-46,其余那些,是把B-24轰炸机改了,把炸弹舱改成货舱和油舱,运输货物叫C-87,运输汽油叫C-109。

见我依旧是一副迷惘的样子,老人又说,不改不行啊,没飞机了,生产根本供应不上,只能出此下策,和飞驼峰一样,也是硬给逼出来的。

原来如此!面对天堑,比斯尔也一直是执行上级的命令,但悲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的他,一直不看好通过驼峰航线支援中国抗击日本人这种战略,据曾和他有过一面之交的老人讲,准将不像那种剽悍、强硬的武夫,倒更像一个多愁善感的柔弱姑娘。

和比斯尔对比,新来的指挥官亚历山大就绝对是员悍将,上任伊始,他便立下军令状:一百架飞机,每月保证运入中国一万吨军需!亚历山大敢下这番决心、说这番大话不是空口无凭,比斯尔的优柔寡断还因为一点,他缺少足够的飞机和飞行人员,而亚历山大在上任前,上边已经许诺,国内空军训练部毕业班的精英们,将全部来到这里,飞越驼峰航线!C-46是美国寇蒂斯飞机制造公司专门为战争后勤运输开发的新型运输机,虽然也是两个螺旋桨发动机,但载货量整整比正在使用中的C-47大一倍。

有这样的飞机,还即将有那么多的飞行精英,难怪亚历山大敢夸下海口!然而,真正的问题都被急于飞越驼峰向中国运输的人们所忽视——对于印中联队而言,C-46简直就是飞行棺材。

新设计、新定型的C-46根本就没经过太多的飞行验证就匆匆投入到世界上最恶劣的航线上,所有设计上的毛病、技术缺欠在驼峰航线中显露无遗,每个飞过这▲ 在北印度的山地丛林,由于汽车不足,盟军和日军都采用畜力运输军用物资。

个型号飞机的飞行员们都认为:C-46,是和驼峰航线相等的威胁!飞越驼峰航线后期,中航补充到几架C-46,郑家琼担任副驾驶,老人说,C-46发动机整流罩上的增压进气孔,不知为什么,小鸟就喜欢呆在那里过夜,汀江和加尔各答达姆达姆机场周围原始森林多,鸟也多,起飞前检查,什么都没有,可刚一在跑道上拉起来,咣当,摔下来了!华人杰说:中航和印中联队一直是都在一个机场起降,印中联队的飞机摔得就没法说了。

飞机本身就有问题,苦了那些刚从航校出来的毕业生,都是二十一二岁、满脸稚气的孩子,刚从学校出来,从美国本土来到这里,第二天就过驼峰。

航线本身险恶,老飞行员都胆战心惊地飞,他们没经验,而且是刚学会驾驶单引擎飞机,根本就掌握不了两个发动机的飞机,惨,太惨了,一批一批地没。

上去了,就没再回来,再上、再没回来,他们上边也红眼了……没办法,国军、陈纳德都在打仗,消耗极大,必须得大量补充。

实在没人了,都是硬赶着上去。

谁能过去谁过去,过去一架算一架!就半年光景,在飞越驼峰航线中,印中联队摔了一百多架!本就不高的士气更是严重低落!……C-46里到处充斥虫子、化油器结冰、横跨大西洋的给养船队遭到纳粹潜艇狼群战术堵截,人员士气越来越低……(注四) 史迪威在日记里这样说。

可能实在是再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也许是受了什么启发,也不知是谁,给亚历山大出了个馊主意:请英雄来联队作报告来鼓舞士气!英雄还真找到了,也真给请到了印度、请到了印中联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优秀的王牌飞行员、时任东方航空总经理爱德华·V·里肯巴克来到了印中联队,坐在了一群孩子们中间。

英雄实事求是地说:……你们应该准备、准备留在这里……这里,长期、长期……长期战斗。

这话还不如不说了,原来还仅存那么一点点士气,现在,经英雄这么一说,孩子们不仅不能回到温暖的家,还要长期战斗,连一点盼头都没有,最后的一点士气也全没了!亚历山大刚来时雄心勃勃的热情彻底消失了,1943年6月,他给美国陆军空运总部和负责中缅印战区作战的史迪威写了一封寥寥数语的诉苦信:维修人员不足、供应情况危急、通讯不完善、天气可怕、食物很糟、损失惨重!按对亚历山大字面上的理解,印中联队也是即将崩溃!接到亚历山大的信,本就情绪相当低落的史迪威更是消沉,自从在缅甸撤退出来后,和中国战区司令的关系就出现缝隙,该如何和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愉快、和睦相处使他头疼。

蒋对额外物资的贪婪,给他带来无尽的烦恼,已经用了全部力量飞越驼峰,所有的手段已全部用尽,可这个家伙就是不知足!史迪威把一腔怨气都发泄到第十航空队身上:他们拥有一百多架飞机、三千多人、七百多名飞行员,整整一个7月份,才运送了三千多吨货物到中国,一天就摔六架飞机,不,他们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帮业余的卡车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