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空港——达姆达姆在华祝面前,我提到加尔各答,实际上,加尔各答这个机场真正名称叫达姆达姆机场。
已经无法考证达姆达姆的名称来历,惟一知道的是,那个时期,达姆达姆机场的繁忙程度不亚于现在国内任何一座空港。
说它是战时亚洲最繁忙的航空港毫不夸张。
云铎老人原是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主任参事王立序手下秘书,负责为躲避战火从杭州搬迁到中缅边境垒允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和陈纳德航空志愿队双方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老人说,1942年初,上边一道命令就把他和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队长赖逊岩调去了加尔各答,在达姆达姆机场一驻就是两年多,和原来的工作几乎相同,也是协调、沟通,只是这次协调、沟通是在美军、英军、中国空军、中航公司、印度等多国、多个部门之间。
在印度,老人的身份是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全权代表。
老人说,1942年2月,正月初一那一天,他和赖逊岩赴加尔各答,都是二十多岁年轻人,除了有精力、胆量外,基本上对外一无所知。
官衔也低,赖是个少校,自己则只是三等机械师,到了加尔各答才发现,由于很多给中国运送军需物资的货船是在航行途中得知太平洋爆发战争、香港被占、缅甸危在旦夕,于是都是临时改变停靠港口,改航印度,卸在加尔各答的物资只是一部分,吉大港、孟买、马德拉斯……哪个港口都有、到处都是。
老人说,刚到印度,那个乱啊,由于货轮散乱卸货,物资器材,堆积如山,人找不到货、货见不到人,而国内催运货物、告急电文,每天如雪片一样,纷至沓来。
眼前要做的,也是最十万火急的,就是接收、整理、处置——把分散到各地的物资都尽快归拢到加尔各答,然后再一点点运回国内。
每一件事情,都不可避免地要牵扯中、美、英三方,一方协调不好就影响整个行动。
于是两人商量,第一件事情,拜会当地的最高军事当局。
年轻就是好,活力四射,没多想,就去了新德里,此时的印度还是英国人的殖民地,通过中华民国驻印度使馆介绍,两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人直接拜会英国皇家空军驻印度少将。
皇家空军少将绝对没有轻视这两个来自中国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年轻人,他答应全力支持云铎他们的工作,为表示诚意,当着两个中国小伙子的面,他亲自给驻达姆达姆机场的皇家空军221联队下令:帮助中国人。
拜会完英国少将,马不停蹄,云铎又和赖逊岩赶回加尔各答,这一次,他们见到134驼峰航线 战争流水线是美军驻加尔各答补给司令,苏瑟兰德少校(ColSouTherland)。
从有空中力量那天起,在美国军队中就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陆军航空兵军衔普遍比陆军高两级,一支由少校担任司令带领的部队在海外到处都是。
一切照搬美军的中国空军也不例外,但就是不知为什么,同样也是少校,赖逊岩在国内,却只是个空军大队长,英文书写的联络函上也就是这样介绍的。
好在盟军没有狗眼看人低,和皇家空军少将的回答相同,为人爽直的苏瑟兰德少校当即表示,一定紧密合作。
接下来拜会的,就都是自己人了,有中华民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保志宁、中国银行驻加尔各答总经理陈长桐、中央信托局驻加尔各答代表沈祖同……逐个拜访完毕后,赴印工作,说白了,就是航委会在达姆达姆机场全面协调工作就算正式展开。
在中、美、英几方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多久,散落印度几处港口的军需物资一点点开始往加尔各答集中。
剩下的,就是该怎样快速运回国内。
中、美、英,三方共同使用一个机场,中国航空公司维修基地也设在这里,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印度人、尼泊尔人、马来人混在一块儿……繁琐、杂乱的事情还相当多。
中国航空公司最大的维修、维护基地就在达姆达姆。
问梁鹤英老人,中航怎么把基地放在印度啊,干吗不设在国内,比如昆明、重庆什么的?老人笑了,要是设在国内,飞驼峰不用运别的,全得运飞机零件、燃油什么的,哪还有吨位再运其他物资,看来你连一点统筹学都没学过。
中国不仅在加尔各答有基地,卡拉奇也是中国空军一个重要场站。
比同期稍后一些时间,就是张义声驾驶着B-25一路风尘仆仆从美国踏上返途的时候,在卡拉奇,他接到国内命令,令他择日飞越驼峰。
就在张义声等待命令之时,中美混合团正式成立,张义声直接带着他的B-25并入混合团第一大队(轰炸大队)。
中美混合团成建制后,半年多时间,都是在卡拉奇训练,然后归国参加对日作战。
问每一位老人,都是缄默不语,只有几个从台湾回来的老兵用颤抖的声音告诉我,孩子,一支部队从成军到作战,不是喊声集合就可以的,尤其是空军,需要长时间合成编队、反复磨合、演练,才能作战。
如果我们回国做这一切,无疑给本就物资匮乏的部队增加额外负担,飞驼峰运物资,不容易啊!在卡拉奇训练,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也是当时惟一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