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天地一线牵(3)

2025-03-31 01:54:19

起码,飞机抬头后,十公里外才是雪山。

陆元斌老人说,汀江机场投入使用后,在附近,作为备降之用,又在汀江西南十几公里外修建了巴里江机场,在汀江东三十公里左右的地方修建了达姆达摩机场,对外仍统称为汀江,但很少使用。

问老人,为什么?老人说,飞驼峰,过来了就过来,也用不着备降,过不来,就是再修十个也没用。

道理如此简单。

对汀江机场熟悉的老人们说,每天在汀江进进出出的乘客并不多,即使是有,也是经停一会儿走掉,但每天进进出出的物资数量巨大。

抗战时期,这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物资集散、空运基地。

路过汀江的老人都说,汀江机场场站是很简易的小棚子,但成堆成堆的货物,那堆放规模,就和今天的港口、铁路货场差不多。

汀江办事处值机领班张寄萍回忆,汀江机场原是美军为往中国运送物资专门修建的,但实际利用率最高反而是中国航空公司。

看来是邦德和王承黻的爪子太长,本来原打算是用阿萨姆机场,一看汀江机场修好了,得,就地取材。

反正都是同盟国,目标也只有一个,大大咧咧的美国大兵也不在乎,机场就是起降飞机的,谁用还不是用。

张寄萍老人说,汀江机场虽然小,但毕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启程地,中航在此设有自己的电台、机修基地、商务、飞行、气象预报等很多重要职能部门。

老人说,从1944年开始,每天有二十到三十架中航的C-47在汀江进进出出,飞到中国的,全是满载加超载,返程以空机居多,有时有一两架带回点蔬菜、鲜蛋,供应中方和美方餐厅之用。

也不知中航高层是怎么和美军方沟通的,在汀江,所有货物配载清单、装运都是由美方负责。

那么多物资,就由一个小少尉发放,双方也都放心。

具体程序是,美军军士做好配载物资清单,中航办事处按每架飞机签收,并另做一张中航清单,这张清单是飞抵昆明后,由机组交给地面接受部门之用。

上述事项完成后,接着是装舱——所有物资的捆扎、摆放、包括货物在机舱所处位置等等也都是由美军负责,等这一切做完后,办事处商务部门就要清点检查,最后双方签字认可。

接下来就是飞行。

飞机起飞前,飞行员领降落伞,到商务办公室签领舱单,过印度海关,登机、起飞,回国,再返回。

问老人,都有些什么物资,老人说,他也不清楚——装箱的多,零散的少,大都是军需品,还有汽油,都是一桶一桶的。

汽油最不好运。

老人们说,看似简单,实际上最麻烦的是运汽油,不仅是因为整架飞机都成了燃烧弹,关键是,只要一个地方捆扎不好,只要稍微一点颠簸就散花,油桶在舱内滚来滚去,马上影响到飞机在空中配平。

飞机在飞行中保持平衡稳定,配平是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在天气好的情况下,配平变动一点都不行,何况是飞越天气瞬息万变的驼峰航线!所以,对运载的汽油,办事处的人检查得非常仔细。

至于客运航班,老人说,当时,每周有三班由重庆至加尔各答的航班,当时,这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惟一一条通道,来往的大都是国民政府的要员。

汀江只是经停,飞机在这里加油。

多数时候,他们也会在此时下机,稍息片刻。

常常,下来的每个人表情都是一副惊魂未定之神态——那是在驼峰上空九死一生给吓的。

等再回去时,也是在这里经停,马上要过驼峰了,他们的神态也是因人而异——有大义凛然、义无反顾之神情的,也有忐忑不安、惊恐万状之神态,这种人,最爱不停地向我们打听驼峰上的天气如何。

我们的气象,只能预报汀江机场附近的气象,驼峰,我们哪管得到啊,要是那儿也能预测,中航就不至于摔那么多飞机了!接送这样的商务航班,当时我们值机人员能做的,就是会同印度海关、印度安全部门人员,在飞机过境时用车子把他们接到餐厅吃饭、休息。

再在飞机起飞前,送他们上机,和现在的机场差不多。

老人说,办事处的工作和生活完全是集体化,军事化。

住的宿舍离机场要穿越一片原始森林,美军在中间开辟出一条道路,开车要走二十多分钟,说是宿舍,其实就是四方形的草顶棚子,中间有一大间供大家运动、看电影之用。

宿舍是八个人一室,不分工种、不分空地勤、不分职别,只要是中国人,都在这里住。

食堂办得好,公司广东人多,那里是纯粹的广东菜。

公司美方宿舍离我们这里就五分钟,我们很少有人到他们那里去,相反,他们总有人过来——中国菜,太好吃了。

把汀江办事处一切安排有条不紊的,是中航汀江办事处处长顾其行。

查找不到有关顾其行太多的资料,只知道这位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精通英法两种语言的高才生是在1942年初进入中航的,一开始在重庆总公司营业组,由于他知识面广,不但具有航空专业知识,还精通土木工程,经常被王承黻直接委派至公司建筑场地担任质量验收员,没过多久,就成为公司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