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航空史上最悲壮的一幕:驼峰航线 > 第十三章 三个篱笆一根“桩”?(4)

第十三章 三个篱笆一根“桩”?(4)

2025-03-31 01:54:19

老人说,真没想到,飞机落地后,等到那场强雷暴过去了,应该继续执行本次航班任务、还得去昆明啊,谁知,那个美国人死活不干了,非要回加尔各答不可,就是从那儿出来的,还去那儿干吗!我和洪启民一致反对,三人意见不统一,马上报告加尔各答总部,后来,公司派机航组主任夏普带着另一位机长波特从加尔各答赶过来,换下了那个吓破胆的美国人,我们才继续飞昆明,完成本次运输任务。

老人说,这次能安全回来,是因为虽然遭遇了强雷暴,但却没遇上强气流,以至于飞机没有严重偏航,实属万幸。

一般暴雨都伴随着狂风,这次却没有。

那个撂挑子的美国机长,老人说,夏普把他带回加尔各答后,没多久,就被遣送回国了,听说他要求公司再给他一次机会,但被夏普拒绝了。

飞越驼峰,中航不需要这种胆小鬼!老人说。

也问过一些老人,既然中航这么危险,难道就没有逃兵?再说,这么大的精神压力下,出现承受不了的也属正常。

每个老人都是这样回答我:没有。

飞越驼峰英雄人物三:兄弟连——华斌、华祝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中国航空公司曾有三对手足之同胞,最为声名显赫的,当属华斌和华祝。

二人系江苏无锡人,在中航搞的都是无线电——都是通讯专家。

一个负责地面,一个职守空中。

华斌1933年就进入中国航空公司,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航公司机载定向机没有了来源,华斌自己研制机载定向机。

哥哥试制,弟弟在飞行中实验。

中国第一台机载无线电样机就是这样研制成功的。

第一台机载定向机被装在中航福特29号飞机上,用过的飞行员都说,这台机器工作稳定,性能良好。

可惜,1942年1月21日,29号飞机在由香港飞衡阳时,由于航路上有日机拦截,被迫绕行,这一绕,就进了雷雨区,飞机操纵失灵,在江西境内坠毁,机上人员除报务员张培伦重伤生还外,其他人员全部牺牲。

弟弟华祝差点上了那趟航班。

1942年,中航邦德考察阿萨姆机场后,为开辟新航线,总经理黄宝贤派华斌先行一步去密之那架设无线电台。

华斌奉命前往,虽然该航站最后由于日军的迅速推进而没能成为中航公司的新场站,但华斌却在此做了一件大事:利用电台最先报告日军推进的时间和推进速度。

陈文宽那次在密之那冒险降落和及时起飞,正是因为有华斌提供的准确情报。

这一情报还为一千多缅甸和印度难民及时撤离赢得了时间。

如果还有可说的,就是,华斌1931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航第一个共产党员。

两航在香港酝酿起义时,已在上海表明身份,并参加军管会负责组织清理和接收国民党空军遗留下来通讯器材的哥哥得知消息,赶紧给弟弟传信:一定回来,参加新中国建设。

于是,弟弟就回来了。

同样,弟弟华祝也是中航的老人。

和陈文宽、潘国定第一次飞越喀喇昆仑,无数次在驼峰上过来过去,华祝可谓是中航通讯部门的重头人物。

老人们说,中航通讯,只要是抗战时期,从重庆到昆明,从昆明到汀江,再到加尔各答,没有这哥俩不参与过的。

中航飞越驼峰航线初期,华祝一直是机上报务员。

王承黻背着邦德寻找跨越新疆和藏北经喀喇昆仑到印度的备用航线时,华祝就是机上报务员。

这么重要的事情,挑选的人是中航飞行中的精华,只要一名报务员,如果不是技术顶呱呱,王承黻不可能在那么多报务员中单单只选了华祝。

2004年,在上海老人家里采访,问老人,在驼峰航线上,遇到过几次险情?老人说,小伙子,你应该问我,有几次没遇到过险情!老人用手指着地下摞放着的几个难以辨别颜色的箱包:看,这是我当年在加尔各答买的。

于是我环视房间,除了一台老式电视机,这几个箱包竟然是老人家中最像样▲ 华祝说,瞧,这些箱子是我当年从加尔各答带回来的。

的家居物品。

我的鼻子发酸。

中航还有一对兄弟,是加拿大华侨,一个叫A·马,一个叫C·马。

都是在国外自学拿到的飞行驾照,听说抗战中的中国航空公司急需飞行人员,就回来了,从驼峰空运开始,一直飞到空运结束。

等到抗战刚一结束,哥俩就回去了,实在是找不到关于他们的资料。

2004年,我在上海见到原中航飞行员梁泰山,老人是驼峰空运后期从华西大学进入中航的,一直轮流给A·马、C·马做副驾驶。

老人一个劲对我说,A·马、C·马,好啊,一点架子都没有,教你飞行,就认认真真带你。

A·马好啊……飞越驼峰英雄人物四:报务员陆元斌在中航飞越驼峰随机报务员中,他是飞越次数最多的一个——不少于三百个来回,起码有六百余次。

个头不高的老人记忆很好,思维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