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铎向驻加尔各答的英国皇家空军221联队K中校求助,K中校也拿不出好办法,但两人商定,先把这批教练机从码头运到221联队驻扎的达卡机场,开箱检查、装配保养后再说。
英国人挺合作,不仅把达卡机场腾出一块地方,还派军士帮助装配飞机。
用了二十天,三十架崭新的莱因教练机整整齐齐摆放在停机坪上,看着真是神气又美气!▲ 加尔各答市容。
这么好的飞机,国内又是急需,就是没法运回。
一想到这里,云铎的心还是不由自主地往下沉。
飞机装配好后,是地面运转和试车、试飞,这项工作也是由英国人协助完成。
结果,谁都没有想到,一位英国飞行员的玩笑给云铎带来了启发。
那是在一次地面发动机试车后,一位英国飞行员跳下飞机座舱,对云铎说,等你们把它运回国,可在后座带些奶粉、药品。
英国老兄本是一句玩笑话,他知道抗战中的中国物资匮乏,教练机又是双座,空着也是空着,能捎带些紧缺的物品何乐不而为。
但云铎听到这话,仿佛脑袋被拍打一下,思路马上开阔起来——既然能带紧缺的物品,为何不能带个油箱……想到这里,云铎不由得周身一个激灵,他马上向总办事处主任罗惠侨报告。
完全能感觉到,电话那边的罗惠侨也是兴奋得不行,他嘱咐云铎再认真地和英国那面研究一个可靠方案,这边他开始起草发给航委会和昆明空军学校的电报。
经过一番探讨,中英双方都一致认为,这个看似大胆的计划是可行的:除去莱因教练机后座,按所能承载最大负重,放置一个桶状油箱,再按飞机的总载油量计算,如在汀江起飞(前提是全程天气完好),选择较低的山峰或贴峰而过,按加个备用油箱后莱因教练机的最大航程看,飞到云南保山是应该没有问题的。
当然,这个飞行方案还是相当冒险,它要求在整个飞行中,不能出现较大偏航——只要有一点绕路都可能导致飞机油量不足。
所以,在发给航委会和昆明空军航校的电报中,罗惠侨说得也非常清楚,有出现严重事故的可能,如同意,请派有相当飞行经验和领队能力的飞行员前来接收飞机。
看来国内不仅同意,而且很急,几天后,第一批接机的九名飞行员搭着中航飞机经驼峰来到加尔各答。
果然,在这批人中,都是大、中、小队长,最次的,也是飞行教官。
接着就是制定详细飞行路线,云铎不仅把中航经常穿越驼峰的飞行员请来,也把美军、英军有经验的飞行员请到了场,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定,在汀江加满油起飞,避开高峰,经密之那,然后在畹町循滇缅路回国。
走密之那纯粹是一次冒险的赌博,但也有一定道理:第一,日本人不一定天天出来拦截。
第二就算是遇见零式机,只要能提前发现后,迅速下降高度钻山沟,还是可以逃脱攻击,毕竟,和笨大的运输机相比,莱因教练机体积小、动作灵活。
一切妥当后,就是编队练习。
路线选择在加尔各答和汀江间。
模拟过驼峰,主要是演练在领队准确无误的指挥下的编队飞行。
正式起飞那天,依据汀江气象台的报告和刚从驼峰回来的飞行员给出的空中气象数据,九架莱因教练机在汀江机场依次起飞,在空中完成编队后,结伴向着驼峰,向着祖国飞去。
就是准备得这样充分,可还是摔掉了三架。
那儿的天气真是说变就变,上去后,根本保持不住航向,稍一不留神,就撞了山。
唉,都是那该死的‘驼峰’!老人愤愤地说。
问老人,加尔各答作为中国最大的海外物资中转基地,日本人为什么没有攻击这里?原中航材料供应股股长胡鸿奎老人说,怎么没来,最早日本人来了好几次,又是投弹又是扫射的,当时在机场守卫的英国皇家空军大部分都被召回国参战,剩下几架仓促应战,结果可想而知。
机场的飞机、机库、塔台都被炸了。
后来来得少了,但也有。
有一段时间,加尔各答不断有防空警报声,弄得大家也是紧张兮兮,他们的飞机来过后,扔下几颗炸弹就走了,造成的损失不如原来那样大。
为什么?也是力量不够。
他们的零式机到这里,已经是最大航程了,只能是扔下炸弹就走。
其实从堵截驼峰航线后,不是日本人不想来,而是他们的战线拉得太长,实在是无能为力。
后期,日本人至多是在封锁、拦截驼峰航线的同时,偶尔到加尔各答扔几个炸弹而已。
整个战争期间,除去开始阶段加尔各答被炸得比较惨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一片太平景象。
本节的题目似乎有些不妥,但只要想到加尔各答在中国抗战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位置,相信一切都会释然。
兢兢业业每一天云铎的办事处在加尔各答机场附近,中航加尔各答办事处就设在达姆达姆机场,透过何凤元办公室的窗户,就能看到不停起飞和降落的飞机。
中航加尔各答维修基地就在达姆达姆机场停机坪上。
热,出奇的热!谈起加尔各答的中航基地,老人们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这么说。
正午的阳光是垂直照射在北回归线以南这个印度最大城市,地表温度轻松就达到四十度,阳光反射到铝制机身蒙皮上,只要有点稍微不注意,身体任何部位碰上去,马上一股焦煳皮肉味就会弥漫在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