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羽山看来,田中跟德王打交道,他羽山做傅作义的客卿,各有专属,现在田中要来打绥远,某种程度上是在抢人饭碗。
要是绥远这么轻轻松松就被田中拿了下来,以后怎么跟华北驻屯军交代,还有脸再吹自己那些个莫须有的成绩吗?所以,田中和德王绝不能赢,得输。
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复杂,不独我们中国人这样,日本人也一样。
羽山通过那个陪他吃喝的参谋处长,转告傅作义:德王要来主动打你,你就不要客气,狠狠地给他一下,日本政府不会干预。
这句话可递得太及时了。
傅作义不仅能打仗,也老于世故,非常善于揣摩人的心理,他马上从中听出弦外之音,那就是关东军轻易不会直接参战。
如此,可大松一口气。
第一拳不过从力量对比来看,傅作义仍然并不占优,不仅不占优势,还处于劣势。
伪蒙军全部加起来有一万五千人,绥军只有一万人,差着三分之一。
伪蒙军的战斗力虽不及正宗日军,但毕竟也不是豆腐皮做的,而且此时狐假虎威,气势正盛。
第一拳非常重要,绝不能失手,但一时还看不出这一拳应该打在哪里,那就走着瞧,让伪军自己给我们提供答案。
1936年11月16日,第一路伪蒙军从商都出发,直奔红格尔图而来,历史上著名的绥远抗战由此开始。
正如傅作义的第一拳不能落空,伪蒙军的实际指挥者田中隆吉也急于打响侵绥的第一炮。
负责给他开炮的是大汉义军。
光看名字就知道了,这帮家伙大多是出生内蒙古的汉人。
虽是汉人,他们却拿着日本人发的武器,又套着日本军服的皮,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清一色的关东军哩。
总头领王英算是一个跑江湖的老油条,侍奉过的主子多了去,他先后跟过冯玉祥、阎锡山、张作霖,反正谁当红就跟着谁,到了日本人过来,他也就顺应潮流,钻到膏药旗下面去了,堪称三姓家奴的现代典范。
冒牌货们到红格尔图之后一看,乐了。
守军太少了,才三百人,而王英的大汉义军却有一千五百人,而且全是弹药充足、速度很快的骑兵。
看上去,绥军不光是少,还老,都活像是刚刚退休返聘过来的门卫。
五个盛年壮汉打一个退休老头,会有什么难度?今天真是交好运了,舞着马刀冲过去只是一阵风的事。
但是很快,王英的表情就由兴奋转向惊讶,再转向痛苦。
老门卫们太能打了,一个个枪法精准,生龙活虎,最主要的是非常镇定从容,伪军冲上去,等于是在充当活靶子。
你还不能说王英不卖力气,在两个小时之内,他连续发动了六次快攻,不到半个小时就要冲一次。
但不管骑兵冲击的浪头有多高,最后都跟打在石头上一样,不仅无功而返,还伤痕累累。
王英在红格尔图所见到的那些老门卫,尽管人既少且老,却并非什么老弱残兵,而是傅作义从绥军中精心挑选出的老兵。
绥军本身就是一支很能打的部队,何况老兵。
绥远这个地方,和察哈尔一样,都是解放前的地域概念,其地理位置即现在内蒙古的中部。
不用说,当时也是很穷的一个地儿。
不过穷有穷的好处,一来你住这里,别人不会惦记,二来此地民风极为剽悍,都是汉族移民,有那么一股子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更加其乐无穷的劲头。
由于身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里的人天生没有多少近视的,等当兵当到老兵这个级别,十有八九都可以成为神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