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张学良的所谓反蒋,倒真是对两广的敷衍之词。
两广能够合纵,是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稳固地盘,进可攻,退可守,而东北军此时的处境却是虽在北方,但原有地盘已大多丧失,无所依托,一下子从主军沦为了客军。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显然,张学良此时的生存之道,不是参加合纵,而是进行连横,即依托老蒋这个强秦,重新举着抗日大旗杀回东北或华北。
如此,客军才有转正成为主军的希望和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跟着老蒋做忠臣,就成了张学良的必然选择。
蒋张会晤,张学良的第一句话就是:再回国内,我不想带兵了,给你当侍从室主任吧。
老蒋笑了。
大家知根知底,谁不知道谁啊,这话的前半段是假的,后半段也是假的,但听着就是让人打心眼儿里感到舒服。
蒋张的关系也非常特殊。
说起来,这也算是一对兄弟,但与黄郛的那种兄弟又不同,至少在早期,蒋黄都有过共同理想,称得上是志同道合。
蒋张则不然,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兄弟,不如说是生意场上的盟友更合适。
不过他们这种盟友的牢固程度,又要远超他人。
那么多盟兄弟,冯玉祥反蒋,李宗仁反蒋,可以说,在蒋介石称王之后,就没有不反他的。
与冯、李相比,张学良过去不仅有改旗易帜和入关拥蒋的功劳,而且还几乎是唯一一个没有公开表露过反意的地方诸侯,在某种程度上,堪称拥蒋的模范。
蒋张之间,蒋为兄,张为弟,弟弟哪怕是犯过错误,做哥哥的也一定要原谅,更何况他曾经帮过你那么多次。
对盟弟能够戒毒并重新奋发,盟兄很满意。
于是鼓励一下:出国前,你没有干好,国民对你不满意,你这次回来后要好好干。
张学良脱口而出:我听你的话,你认为什么活最难,就交给我干吧。
这么有觉悟,是老蒋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
什么活最难,当然是剿共。
张学良一口应承下来,并亲自调兵南下,进入大别山剿共。
曾有人劝他三思而后行,张学良答复:你主张抗日,可我现在不能抗;你主张不要剿共,而我现在不能不剿。
南下其实正是三思而后行的结果。
对红军的实力,张学良原本只有耳闻,并未目睹。
东北军内部也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打日本不行,打红军没有问题。
的确,这时候的红军在实力上确已今非昔比,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
经过大别山的轮番苦斗,红二十五军被迫长征。
东北军和中央军一起追到了陕北,从这个时候起,东北军的噩运就开始了。
改弦更张红军毕竟不是一般的部队,到陕北后,包括中央红军在内的几路红军会合,尽管面临的困难仍有增无减,但他们已无退路,其战略战术和战斗力是东北军无法比拟的。
最惨的一次,东北军整整一个师遭到伏击,从师长、参谋长一直到班排士兵,没几个人跑掉,光被俘就有三千多人。
到后来,东北军几乎就成了人家的运输队,红军从中缴获的武器装备,仅轻机枪就可以装备一个师。
一时之间,东北军内怨声四起,觉得与红军这样抵死拼杀,一点都不值:本来想依靠老蒋打回东北老家去的,没想到却被反过来利用了一把。
说不定全面抗战还没开始,东北军就已经在内战中打得一个不剩了。
及时改弦更张,对东北军来说几乎是本能反应——在关内打红军,不如出关打日本,死了也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