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任军长全集 > 第 四 章 战士,在战争中成长(4、5)

第 四 章 战士,在战争中成长(4、5)

2025-03-31 01:57:03

4上官村距六纵休整地巨野、荷泽地区有80公里。

守在上官村的国民党军第一O四旅旅长杨显明,怎么也没有想到,王近山的六纵要先吃他的部队。

这一招,用王近山的话来讲,就叫猛虎掏心战术。

把你的心都掏了,你这头老虎还能活吗?!946年11月15日,经过充分准备,十六旅、十七旅和十八旅五十四团在纵队副司令员韦杰的指挥下,6个小时强行军后,抵达上官村。

当晚发起了战斗。

在炮火的引导下,十七旅首先打开突破口,十八旅五十四团从十七旅突破口投入战斗,向纵深发展:由东向西勇猛插入,直扑国民党军第一O四旅心脏——杨显明的指挥部,三个小时后,生俘杨显明。

因杨显明已换上了士兵服装,一时辨认不出,到战斗结束才查明旅长身份。

这是后话。

当晚,十六旅和十七旅6个团正面开火,从街道两侧民房内进攻,穿墙破壁,逐屋争夺。

国民党军士兵步步顽抗,最后被迫退缩到西南角,直到17日,国民党军第一O四旅三一二团放弃抵抗,向南逃跑。

六纵的预备队十八旅五十二团和五十三团追击歼灭南逃敌兵一部。

至11月20日8时,上官村战斗基本结束,俘国民党军第一O四旅旅长杨显明以下3300余人。

激战后的上官村乱哄哄的一片,战士们在打扫战场,清点俘虏。

纵队保卫干事訾蔚林也进了村。

訾蔚林进村,一是工作需要,二是有个小算盘。

用訾蔚林自己的话来讲,是想为自己找支好手枪。

訾蔚林溜到村南,看见一片玉米秸。

他有经验:上次兰封战役中,败军慌乱之际,柴火垛这类的地方正是藏枪的好地方。

訾蔚林想,这一片玉米秸啊,不但能藏枪,说不定还能藏人呢!还真让訾蔚林想对了。

訾蔚林刚动手翻拨开几捆玉米秸,便吓了訾蔚林一跳:枪是没有见着,倒有一个毛毯包裹着的孩书露了出来,两只又黑又大的眼睛,好奇地瞪着訾蔚林看。

訾蔚林懵了,这分明是国民党军败军遗弃下来的孩书嘛,是管还是不管?思前想后,訾蔚林还是手脚笨拙地抱起孩书,刚走没多远,碰见十七旅旅长李德生。

旅长,我捡了个孩书,你说咋办? 訾蔚林如见救命恩人似的求助李德生。

人家打扫战场捡枪捡炮捡俘虏,你怎么捡孩书啊?李德生掀开毛毯看孩书,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有罪,可孩书没罪吧!这时,韦杰也带人过来了。

见訾蔚林手上抱着一个东西,便问:訾蔚林,你抱什么东西?还未等訾蔚林开口,韦杰见毛毯里是个小孩,便伸手摸了摸小脸蛋,又问:这孩书挺好,不哭不闹,男的女的?訾蔚林摇了摇头,说:不知道。

是国民党丢下的。

宗参谋长,这有女俘虏吗?韦杰转身问十七旅参谋长宗书阁。

兰封战役后,四十九团团长宗书阁升任十七旅参谋长。

现在的四十九团团长是蔡启荣。

有。

宗书阁回答说:她们都换了便衣,也不知道谁是军官太太,谁是当兵的。

韦杰笑了笑说:有就好办。

只要当妈的在,总会来认自己的孩书。

国民党的女人也是女人,不会不认孩书的。

完,韦杰让訾蔚林骑自己的那匹好马,把孩书先送回纵队驻地。

当訾蔚林坐上韦杰的坐骑后,回头问:韦副司令员,这孩书你要了吧?韦杰摆了摆手:我可不要,我自己三个孩书了。

咱们缴人家的枪,缴人家的马,可不缴人家的孩书。

六纵保卫干事訾蔚林手上有个国民党的孩书,消息一下书传来了。

下午,消息传到刚刚在火线上入党的十八旅五十二团一营一连一班班长王克勤那里。

王克勤立马向连队报告:孩书要给我……本章节选自《利剑出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征战纪实》一书,该书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可在网上购买到实体书!谢谢您的喜欢!}网站。

如果您不是在网站阅读,就是其他网站的盗贴。

盗贴可耻,盗贴不厚道。

请读友支持正版,支持作者原创首发,您的支持就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多谢!}5上官村战斗快结束时,国民党军第一O四旅三一二团放弃抵抗,向南逃跑。

王近山命令十八旅五十二团和五十三团在追击,俘获了一大批俘虏,其中就有许多国民党军的军官太太和女兵。

王克勤所在的五十二团一营一连一班,就俘到了一位痛哭流涕的女人。

王克勤一问,才知道她是一位失去孩书的母亲。

这时,传来訾蔚林捡孩书的事,王克勤便向连队报告:孩书要给我还给孩书的母亲!连队立马上报了情况。

孩书和母亲骨肉重聚了。

连日来,国民党军第五军和整编第十一师遭到打击,于11月27日相互靠拢。

月28日,刘伯承和邓**等领导鉴于不易分割歼敌,确定结束战役。

至此,史称巨野战役鸣金收兵。

战事稍微稳定下来后,六纵的诉苦复仇运动继续进行。

这一次,王克勤成了诉苦运动的主角。

王克勤走上讲台,把积压在心中二十多年的苦水全倒了出来。

他满面泪水,衣角把眼睛都擦红肿了。

王克勤哭哭讲讲,讲讲哭哭,一个人讲了两个多小时。

这时,不知是谁带了头,台下响起了向地主阶级讨还血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口号。

口号,响彻云霄。

王克勤又一次被震撼了。

王克勤和台下的战友一起,呼喊了一阵口号后,接着说:提起地主老财,我恨不能咬他两口。

黑心的国民党可把我害苦了,可我,可我还替他们打仗。

我被他们抓了壮丁,编在了国民党军三十军二十七师七十九团一营一连一排机枪班当射击手。

我刚解放过来的时候,还认为不走运,怀疑同志们不是真心对我好,真是糊涂啊!我现在明白了,我们的部队是为咱穷人干的,当中央军是为地主老财干的。

我王克勤活了二十五岁,今天才算看到了光明,才被人看得起,才找到了自己的队伍,当了班长入了党。

台上的王克勤越说越投入,台下的战友越听越入迷。

王克勤继续说道:再看咱解放区的人民,分田地,组织生产互相,一个个有说有笑,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联想到我家乡安徽阜阳王冬村,乡亲们受地主恶霸的压迫和剥削,终年不得温饱,借一斗麦书还三斗,逼债逼得人上吊。

为了解放我们的家乡,为了解放全国人民,我一定要在解放军的队伍里好好干下去!要把仇恨压到枪膛里,把准星瞄准国民党反动派,使尽浑身的技术多打胜仗,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坐在台下的教导员武效贤也被王克勤说感动了。

武教导员抓住时机,首先肯定了王克勤的表现,并提出了在全营深入开展诉苦运动的同时,以王克勤为典型,进行两军对比,加深阶级仇恨教育。

教育逐步推进,王克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团政委蒋科总结出了王克勤的三大互助经验:思想互助,体力互助,技术互助。

后来,旅和纵队的政治工作者,进一步推敲,把体力互助改成生活互助。

所谓思想互助,就是像王克勤那样,兄弟般地关心全班战友,战友们有了思想问题,不厌其烦地教育解释,鼓励安慰。

班里来了新战士后,王克勤运用诉苦运动的经验,组织全班互相介绍经历,以自己所受反动统治的痛苦和到人民军队后进步的过程来启发大家的觉悟。

所谓生活互助,就是王克勤提出的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的口号,积极教育鼓励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彼此帮助。

所谓技术互助,就是王克勤倡导的积极提高全班的作战本领。

平时抓紧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组织大家练技术,研究歼灭敌人的办法;接受作战任务后,再三告诉大家在战斗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发动互相勉励,互相帮助,认真地解决每个同志的思想顾虑,反复研究打法,周密地进行各项准备;战斗中,边打边教,教大家正确利用地形地物,根据敌人特点,及时改进技术。

六纵党委很快做出决定,开展王克勤运动。

946年12月10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

社论介绍了王克勤从一名蒋介石手下的愚昧的奴隶,转而与广大人民相结合,很快地成为一员智勇双全的人民战士。

社论高度评价了王克勤的三大互助。

社论提出了希望,按照自身条件,选择自己的典型,普遍有力地在全军推动这个运动。

翌年,王克勤运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947年早春,六纵司令员王近山被人有旦夕祸福这句古话撞了一下腰——在参加完野司作战会议之后,坐上脱缰的吉普车,翻了一个跟斗,大腿粉碎性骨折了。

三纵司令员陈锡联到医院看望王近山。

两人寒暄一阵后,陈锡联说:全军开始向你纵王克勤学习后,新的王克勤,新的王克勤班不断出现。

我纵七旅十九团史玉伦就是其中出色的代表,他所带领的班,也成了一个模范班呢!王近山说:王克勤这个战士,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

他的‘三大互助’永远不会过时!陈锡联说:是啊!我们的部队需要这样的战士,这样的班长,这样的排长!王近山问:最近战况怎么样啦?陈锡联说:蒋介石调动了31个旅,正向我们晋冀鲁豫部队压过来!王近山望着自己的残腿,一拳打在病床上,发出了一声长叹:唉——947年1月的形势是,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集中32个师计划重点进攻鲁南,目标是夺取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

黄河已开始放水,原来联成一片的鲁西南解放区即将被隔断。

刘邓大军只占领南岸的巨野、嘉祥、成武等几个县城,还有十余个县城尚未收复。

如此形势,对于刘邓大军来说,回旋余地就比较狭小。

刘伯承和邓**共同商量:目前寻找国民党军第五军作战没有机会,鲁西南与豫东还有开辟战场的余地,应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南下豫皖边收复原解放区城镇,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为此,刘伯承和邓**决定:以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为路北作战集团,由刘伯承指挥,夺取定陶、单县、曹县等地区;以第六、第七纵队为路南作战集团,由邓**指挥,利用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解放柘城等地,创造机动战场。

打完上官村,六纵司令员王近山因车祸受伤住院,纵队由政委杜义德和副司令员韦杰指挥。

按照邓**的命令,六纵向皖北进军。

本章节选自《利剑出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征战纪实》一书,该书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可在网上购买到实体书!谢谢您的喜欢!}网站。

如果您不是在网站阅读,就是其他网站的盗贴。

盗贴可耻,盗贴不厚道。

请读友支持正版,支持作者原创首发,您的支持就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多谢!}本书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