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任军长全集 > 第一章 剑势

第一章 剑势

2025-03-31 01:57:03

从哪儿说起呢?从十二军的前身六纵组建时说起吧!六纵是1945年11月5日在河北省磁县马头镇组建的。

六纵的全称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

纵队司令员是王宏坤,政治委员是段泡毅,副司令员是王近山、韦杰,参谋长是张廷发,政治部主任是鲍先志。

不久,王宏坤、段泡毅和张廷发调离六纵,六纵的军事指挥权由副司令员王近山行使。

他娘的,有些人就是为战争而生的,比如王近山。

王近山与生俱来就是打仗的吗?是的,他15岁参加红军,20岁就当红军师长;自己一个团被敌人一个旅包围时,他喊了三句口号吓得敌人屁滚尿流。

嘿嘿嘿,如此战神,不为战争生为哪般生?他娘的吹牛吧!王近山有这本事?不信了吧,那好,先把喊三句话吓退敌人的战史拿出来说一说,再说六纵的故事。

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前夜。

时任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团长的王近山,率全团指战员和兄弟部队并肩,与国民党军围剿部队没日没夜地激战着。

激战了五天五夜,战事稍微平静了些。

夜幕降临了,王近山下令宿营。

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

然而,王近山和他的二十八团指战员们,没有意识到,这个晚上还有一场精彩的好戏等着他们上演。

他们实在是太累了,连日来的激战,疲劳至极。

战士们一听到宿营命令,立即在打胜仗的喜悦中进入梦乡,连游动的哨兵也无法控制自己,垂下了眼皮。

王近山也一样,他也想好好睡一觉。

但作为一团之长,养成的查哨习惯一时难以更改。

不知睡了多少时间后,王近山起来查哨。

看着哨兵沉睡的样书,王近山在心里说,他娘的,睡吧,明天兴许还有恶战呢!他娘的是王近山的口头禅,打敌之前,打敌之中,直到打败敌人为止,他娘的三个字,总是挂在他嘴边,贯穿全过程,其中基本没有了骂人的成份。

这时,远处传来刷刷的声音。

王近山猛然间发现有一点不对劲,凭直觉,他知道敌人摸上来了。

夜,黑的可怕,他什么也看不见,只觉得成群的敌人正从山坡下小心翼翼地摸上来。

怎么办?疲惫的战士们沉睡在梦乡中,如果此时喊敌人攻上来了,我们被包围了,战士们无疑会惊慌失措,乱了阵营,而敌人究竟有多少人又不知道。

在这关键时刻,王近山急中生智,脱口高喊道:同志们,敌人要跑了,赶快抓俘虏!缴枪不杀!这一喊,把敌我双方的心态完全喊颠倒过来了。

刚刚打了漂亮仗的战士们,听到团长一喊,连衣服也顾不上穿,迷迷糊糊就冲出来,进入了追杀状态,大喊大叫地追杀起来。

缴枪不杀!冲啊!战士们的震天喊叫声,吓得敌人苦叫不已,又中计了,中了红军的埋伏了,完了,快跑吧!就这样,敌人乱成了一锅粥,而二十八团乘胜追击,将敌人歼的歼,俘的俘,大获全胜。

天亮时,从俘虏口中获悉,他们是刘湘的主力王牌师所属的范绍曾旅。

该旅被其他红军部队打败下来,退到此地,无意中与王近山的二十八团碰到了一起。

于是,就有了王近山一个团歼灭一个旅的赫赫战史。

王近山,战神也!如此战神,指挥刚刚组建的六纵,首战兰封,又是怎样的风采呢?本章节选自《利剑出鞘——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纪实》一书,该书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可在网上购买到实体书!谢谢您的喜欢!)不得不说,六纵在组建前发生的两件大事。

这两件大事是,中国国民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简单地说,就是国民党的六大和的七大。

国民党的六大,于1945年5月5日,在重庆浮图关的中央干部学校礼吧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蒋介石等正式代表579人,中央正式和候补执行委员、监察委员146人。

蒋介石致开幕词,要求大会针对当前抗战的需要,确定今后建国的方针,为本党负荷新的责任,为国家开辟新的机运。

口号式的豪言壮语喊过之后,蒋介石就在大会发言中,开始本质性地杀气腾腾地开讲: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恨不得一口把吞下去的蒋介石,在此次大会上被推举为国民党总裁。

这里提醒读者朋友,关注一下推举这个词。

那么,推举一词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原来的国民党党章,总裁仅是代行总理——孙中山——行使职权,同时还有一个随时可取总裁而代之的副总裁。

这对蒋介石实施独裁极为不利。

因此,这次大会一开始,蒋介石就曾暗示修改党章,取消副总裁,将总裁代行总理职权改为行使总理职权。

无奈,国民党的元老们不同意。

于是,蒋介石的亲信们便出主意,经过选举比在党章规定更为尊荣。

蒋介石采取了折衷的办法,不选举不规定,来了一个由代表大会推举。

5月21日,国民党六大闭幕;此前两天,代表大会推举蒋介石为总裁,全体与会者起立,高呼口号,并持3分钟之久之掌声以示拥护。

网站。

如果您不是在网站阅读,就是其他网站的盗贴。

盗贴可耻,盗贴不厚道。

请读友支持正版,支持作者原创首发,您的支持就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多谢!}本书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