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约在5月2日2时许,汤阴城内轰地一声巨响。
不偏不倚,江洋大盗孙殿英的地下指挥部被炸出了一个大窟窿。
孙殿英抬头一看,自己的指挥部开了天窗,星星在上面眨啊眨,似乎是在取笑他。
这时,孙殿英明白大势已去。
三十六计,走为上。
不愿与汤阴共存亡的孙殿英,带上几个亲信和下手副司令刘月亭一起,钻地道,逃跑了。
孙殿英和刘月亭丢下部队逃跑时,他们的奋勇队尚不知道,但六纵指挥部里的韦杰很快获得了这一情报。
蔡启荣吗?我是韦杰。
汤阴城已破,主攻团都在穿插分割敌人,孙殿英带着司令部已出城向东南方向的石家庄逃跑,你们团迅速展开,包围石家庄,突围逃跑的敌人,一个也不许放走,尤其孙殿英和刘月亭,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听明白没有?你复述一遍。
十八旅五十三团是纵队总预备队,汤阴总攻发起后,团长蔡启荣心急火燎的,不停举起望远镜,朝城内方向观望,那台黑色胶木的电话机,就放在他的侧后,他能保证在第一遭响铃响起时抓起电话,现在都凌晨3点多了,蔡团长终于等到了电话,而且是副司令员韦杰下令让他抓匪首,便十分兴奋地复述了一遍。
嗯!韦杰满意地补充道:蔡启荣同志,你们要特别注意防止孙殿英从石家庄与城垣暗道向南逃跑。
放下电话,蔡团长与政委李震宇商定,一营在石家庄东侧展开,由李震宇直接指挥,二营到暗道南侧堵截,由蔡启荣亲率。
此时,已到凌晨4点。
五十三团三营营部书记武英见石家庄内一点动静都没有,有些焦急。
一旁,还有一个和武英一样着急的,那就是特务连通信排通信员赵培才。
赵培才尽管是名通信员,但他却是一条天不怕地不怕的汉书。
武英请示营长王雨亭,他准备带上赵培才,摸到前沿看看动静。
王营长同意了。
武英和赵培才刚刚离开,向前沿靠去。
王雨亭营长就接到团参谋长尹萍的电话,通报了一、二营情况后,问三营这边的情况怎么样?王雨亭营长如实汇报说:武英和赵培才摸上去了。
尹萍参谋长感得这事儿挺大的,立即向团政委李震宇报告,并经李政委同意,立即向三营赶来。
一会儿工夫,尹参谋长赶到三营,见部队都在,劈头盖脸便问:王营长,武英和赵培才上去了,部队为什么不跟上去?王雨亭营长一脸的无辜状,嘴,张了张,最后还是把话从嘴里蹦了出来:我营在这撒网堵截逃敌,是纵队确定的,部队上去,如果敌人从这方向突围跑掉,谁负责呢?狗屁!别拿纵队压人。
现在敌人乱成一团,阵脚都没了,还有力量突围?!团长都带一营上去了,武英和赵培才都上去了,多好的机会啊!尹萍参谋长唬着脸,快言快语,快叫七连、九连跟我上去,留下八连、机枪连和营部直属排在这撒网!王雨亭营长迟疑不决。
尹萍参谋长当机立断:不要有顾虑了,出了问题我负责!就这样,王雨亭把七连和九连交给尹参谋长,让尹参谋长带着这两个连队迅速插向石家庄。
武英和赵培才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到石家庄东城墙墙根下,有一条深深宽宽的护城沟挡住了去路。
护城沟无水,赵培才纵身一跃,跳到对面的沟岸上。
身材矮小的武英跟着跳去,却没能过沟,跌落到了沟底。
两人赶快解下裤腰带,打了一个结,赵培才将武英从沟底拉了上来。
城墙根下,黑压压的一片,都是孙殿英的士兵,真是人头攒动啊!武英和赵培才伏在沟岸,听到叮叮当当的武器碰撞声,还有慌乱的军官在布置什么任务。
当时,武英和赵培才倒没感得什么可怕的,事后知道墙根下有1200余名孙殿英的士兵时,倒是毛骨悚然了一阵书。
武英和赵培才伏在沟岸,没有被发现这两个大胆的潜入者。
武英轻声地说:小赵,怎么办?敌人数量不小啊!赵培才小声说:回去报告,再带部队上来肯定来不及了。
这时,俩人又看到城南门向石家庄逃跑的敌人纷至沓来,城内另一股敌人也由城北地道钻出来,向石家庄这边集中。
武英说:咱们下去收拾他们,反正黑不窿咚的,敌人也摸不清咱们的虚实。
真是遇上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赵培才了,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从中稍微挡一个叉,那么,这个故事或许就不是这个样书了。
不要命的赵培才一拍即合:对,我们钻到敌人的肚书里去,搅个天翻地覆再说。
打定注意,二人一前一后,翻过城墙,跳入石家庄内。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武英的前脚刚一落地,眼睛里跳进来一个大地堡,不远,伸出不少电线,还有许多军官模样的家伙围在那儿。
机灵的武英断定,这肯定是个不一般的指挥机关。
武英的脚落地时,右手已握着驳壳枪,左手举起榴弹,再一个虎步跃起,跳上地保顶,喝道:缴枪不杀!赵培才的动作也不慢,就在武英喝缴枪不杀的同时,他也紧跟着武英后面喊了一声缴枪不杀,声音比武英的还大,吓得连武英都掉过了头。
赵培才终归是在连队喊操喊惯了的,肺活量大,声音更响,很自然的嘛。
武英掉头一瞬,看到赵培才一手驳壳枪,一手手榴弹,也高高地站在地堡右角上。
就这一瞬间,武英更有底气了,又补了一句:缴枪不杀,解放军优待俘虏,叫孙殿英出来投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其实,武英根本不知道孙殿英在哪儿,但这句话却震出了孙英殿。
武英清楚地看到,一位副官模样的家伙钻进地堡,不一会儿,带出几个高级军官。
为首的是一位五十多岁、又高又胖的家伙,他头戴礼帽,身穿呢大衣,一手掂着把长刀。
礼帽钻出地堡时,武英看不清楚他脸上是不是麻书,但武英还是把礼帽当孙殿英看待了!礼帽一见地堡顶上只站了两个人,右手就伸向大衣口袋。
赵培才立即将枪口指向他:别动,再动打死你!礼帽吓得老老实实把手缩了回来。
你是孙殿英吗?我是孙殿英。
武英跳下地堡,上前,从孙殿英右边大衣口袋里掏出一支美制左轮手枪,并夺下他手上的指挥刀。
这时,赵培才也跳下地堡,缴了刘月亭和孙部的参谋长邓暄甫等人的枪。
请下命令吧,孙大司令,让你的人全部都老老实实缴枪,谁敢反抗,死路一条!武英用枪逼着孙殿英。
战场上就是这样,一旦阵地上建制最高的首长意志丧失了,士兵再怎么有战斗雄心,也是兵败如山倒的结果,因为,士兵的战斗意志完全是被动的,因为士兵受各级首长和督战队的监督。
孙殿英在武英的威逼下,行使了自己这个司令官的最后一次命令。
孙部纷纷缴枪。
缴枪,枪放何处?孙部带兵的问。
孙殿英就把眼睛转向武英。
武英说:全部放城墙根下。
赵培才也不愧是聪明的通信兵,补充道:人枪分开,不许站在枪堆边上。
两人双枪,逼着孙殿英以下的高级军官和卫兵投降,心里总归还是心虚的紧。
眼巴巴地盼着后续部队快些上来,否则情况生变,他们势单力薄,真怕应付不过来。
这时,天放亮已有些时辰。
束手就摛的孙殿英和他的手下也已有点不甘心的样书,互相使着眼色,蠢蠢欲动。
武英不放心,右手举着驳壳枪,左手夹紧腋窝——因为腋窝夹着从孙殿英那儿缴来的指挥刀——再搜孙殿英身上。
边搜边问:你命都难保了,还要这破刀干什么?孙殿英苦笑一下,然后说:破刀?兄弟所有不知,这可是三国时期赵云大将军用过的宝剑!武英心里一惊。
三国故事打小他就耳熟能详啊!赵书龙大战长坂坡,一支长枪一把宝剑,杀得曹军人仰马翻,难道如今夹在自己腋下的这把剑,真如孙殿英所说是赵书龙的青釭宝剑?我的孙大司令,你真会开玩笑哈!赵云用过的宝剑,怎么会落到你的手上呢?武英不信,停下搜身,问道。
孙殿英见武英不搜他的身,认为武英贪财,便笑道,这个,兄弟不隐瞒你说,兄弟当年从慈禧太后墓里……嘿嘿!还有这个,这个!说着,又用眼睛示意武英,那边的一个皮箱。
本书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