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羊山集,全歼国民党军第六十六师,标志着刘伯承和邓**发起的鲁西南战役胜利结束。
至此,国民党军九个半旅便全部报销了。
蒋介石手上的军队编制番号空了九个半旅,获得的收益仅仅是明白了刘邓大军进军中原的真实意图,而不是先前的判断,共军是在流窜。
蒋介石知道得太晚了。
惊呼局势严重!有点手脚无措的样书。
但蒋介石终究是蒋介石,手上的兵力调动还是十分迅速,哗啦一下,便命第二梯队的第八十五师并指挥第六十四旅沿平汉路南下,至汝河一带布防。
责令部队严防死守。
千里跃进大别山绝非权宜之计,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战略决策。
早在5月份,就要刘邓大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和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实施机动作战。
豫北反攻战役结束后,更是亲自起草了建立新的中原局领导机构的指示:决定以刘伯承、邓**、、张际春、郑立三、李雪峰、刘久书、陈少敏为中原局常委,邓**兼书记,郑立三、、李雪峰为副书记。
为副司令员,随刘伯承和邓**一起工作。
7月21日至23日,羊山集酣战正浓之时,在中央驻地陕西靖边县的小河村,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史称小河会议。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战略方针——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参加会议的有中央负责人周恩来、任弼时和西北、晋绥军区负责人彭德怀、贺龙、陈赓等十几人。
会议期间,要求扩大陈赓部队规模,将秦基伟、黄镇的第九纵队,赵基梅、文建武的第十二纵队,孔从周、汪锋的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调归陈谢指挥,形成一支大部队,尽快开赴中原,与刘邓大军进军中原。
对刘邓、陈谢两支部队进军中原,估计了三种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一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
要求,从最困难方面着想,坚决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好的前途。
河会议结束后,几乎每天一个电报,与刘伯承和邓**讨论尽早行动的可能性。
7月23日,明确指示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电脑访问 httxs.CoM》这个大胆战略设想,刘伯承和邓**在7月28日,攻克羊山集的当天,致电中央军委,表示完全拥护,并说明了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些困难:一是过黄河后连续作战,消耗甚大,炮弹无法补充,新兵没有,俘虏多,争取补充至少需要二十天。
二是所带经费已不足半月开支,一到南面即难生活,冬衣无法解决。
刘伯承和邓**建议:我们过黄河就是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和延安的图谋。
国民党军进攻山东和延安,好比扁担的两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两头的敌人吸引到中间来,实现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
现在,我们一下书消灭敌人四个师部、九个半旅,旗开得胜,气势已相当大,趁势在鲁西南地区机动两个月,继续歼灭其七八个旅以上,则挺进中原。
显然,刘邓有点恋战。
因为,眼前的战果,确实十分诱人啊!次日,7月29日,给刘伯承和邓**发来了一封绝密电报:一、在山东敌不西进及刘邓所告各种情况下,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
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
二、陈谢集团照原计划于8月出潼洛,切断陇海,调动胡军一部增援,相机歼灭之,以配合陕北之作战。
该部亦与太行、太岳保持后方接济。
该部是否远出伏牛、桐柏,依情况决定,有利则远出,不利则缩回河北。
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胡宗南)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7月30日,刘伯承和邓**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东陈粟:决心于休整半个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
照现在情况,我们当面有十九个旅,至少有十个旅会尾我行动,故我不宜仍在豫皖苏,而以直趋大别山,先与陈谢集团成犄角势,实行宽大机动为宜,准备无后方作战。
刘伯承和邓**在电报中要求山东调拨1000发山炮弹,晋冀鲁豫区设法安排伤员和送来部分经费,供南下之用。
8月2日,刘伯承和邓**在郓城以南的赵家楼(今南赵楼镇)野战军司令部召集各纵队和冀鲁豫、豫皖苏军区负责人会议,研究南进问题。
会上多数同志因没有看到的7月29日密电,主张在鲁西南再打一个大仗,把物资弹药补充足了再走。
可以想象,到嘴的肥肉不吃,是多么困难啊!用刘伯承事后的话不讲,国民党军搞的是葡萄战术、饭馆书战术,解放军吃掉他一部,他再来;像是把饭硬塞到我们嘴里,让你吃不下,吃不了,撑破你的肚皮为止。
刘伯承坚持南下:我和**同志一致认为,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战略任务,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困难再大也要克服。
我们也曾考虑在鲁西南再打一仗,当前陇海路以南敌人兵力薄弱,正是我们跃进大别山的大好时机。
所以要当机立断,抓紧时间,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我们一定要先敌进入大别山,先敌在大别山展开。
刘伯承先敌两字咬的很响,让大家特别注意先敌二字。
这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会议最后决定进军大别山的具体部署,兵分三路南下。
这个会议决定,很快用密电发到了手上。
《电脑访问 httxs.CoM》8月6日早上,邓**前去看望华野的同志,乘车离开赵家楼野战军司令部。
刘伯承在司令部反复考虑,是不是联合华野,再打一仗,再走,还是马上就走?这时,接到军委来电,指示:你们南出前不要企图再打一仗,南出后在沙河以北亦以避免打大仗为宜。
如此清晰的指示,真是谋事如神啊!刘伯承当机立断,决定不打了,马上就走。
他给正在途中的邓**打电话,通报了想法,邓**表示同意,立即返回司令部。
在邓**返途间隙,刘伯承又给华野的陈士榘打电话,说:决定不打了,以后指责由我负责。
两小时后,邓**回到司令部,刘伯承和邓**、张际春、李达召集司令部开会研究行动计划。
刘伯承说:大军南进,必须立即行动。
要抓紧时间,越快越好。
今天就下达命令,明天晚上开始行动。
在部署的问题上,刘伯承坚定地说:四个纵队分三路开进:第三纵队为东路,沿成武、虞城、鹿邑直插固始、金寨、六安、霍山地区;第一纵队和中原独立旅(张才千部)为西路,沿曹县、宁陵、拓城、项城直插罗山、宣化店、黄陂地区;野战军直属队和第二纵队、第六纵队为中路,沿虞城、亳县、界首经息县渡过淮河,直插大别山腹地。
第十一纵队到黄河渡口佯动,造成北返的假象。
豫皖苏部队和陈唐兵团各纵队在鲁西南运动,牵制敌军,掩护大军南下。
刘伯承一口气讲完了自己的决心与部署,邓**站起来,说:我表示完全同意伯承同志的意见。
这里,我强调三点:一是一切工作要服从战略进攻任务的要求,要准备付出代价,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二是避免与敌人纠缠,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三是严格遵守党的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会后,野司参谋长李达马上起草给中央军委的电报,报告刘邓首长决心和部署,同时向各部队发出预先号令。
8月8日深夜,正在陕北绥德的山沟里转移的接到电报,得知刘邓大军已迅速出动,欢欣鼓舞。
凌晨2时,便复电说:情况紧急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你们机断处理。
就这样,刘邓大军在8月7日黄昏分头出动,拉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
六纵,在刘邓大军的中路。
这时,国民党军才发现,解放军向南的步伐,匆忙部署各部于陇海路以北堵截。
但是,晚了一步,刘邓大军已全部通过了陇海路,国民党军只能在后边追赶……本书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