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赛看欢迎访问: www.txtsk.com.cn《山河梦之重生南唐》背景资料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
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
人口约五百万。
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唐国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
但因资料和遗迹极少,并未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历代君主:【烈祖李昪】生于唐文德元年十二月二日(889年1月7日)。
本名徐知诰,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
本为孤儿,战乱中被杨行密收留,后送予徐温为养子。
徐温去世后掌握吴国军政大权。
曾任吴国大丞相、大元帅,937年废黜吴帝,建立南唐。
昪元三年(939年),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
昪元七年(943年)病逝,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
【元宗李璟】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人,烈祖长子。
公元943年嗣位。
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
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
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
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
李璟好读书,多才艺。
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已等饮宴赋诗。
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961年逝,时年47岁。
庙号元宗,谥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李璟在位时去帝号,向后周称臣。
)【后主李煜】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中主第六子,徐州人。
961年即位,在位15年。
后主嗣位之时,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
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奉表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宋太宗封为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义祖徐温】(补)徐温(862年—927年),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苏东海)人,南唐建立者徐知诰(李昪)养父,本为唐末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帐下右衙指挥使。
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逝,长子杨渥继立,十分骄傲奢侈,将领们颇感不安。
因此徐温与左衙指挥使张灏于天佑四年(907年)发动政变,共掌军政,杨氏大权旁落。
次年(908年)杀杨渥,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不久,徐温又杀张灏,遂独揽大权。
徐温个性多疑,所信任的只有谋士骆知祥、严可求而已,掌权后逐步翦除杨氏旧将势力。
南吴天佑十二年(915年)徐温受封为管内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讨使、守侍中、齐国公,镇润州(今江苏镇江)。
天佑十六年(919年)杨渥登吴国王位,封徐温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东海郡王。
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去世,被追封为齐王,谥忠武王,养子徐知诰继位。
徐知诰建南唐后,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徐知诰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后,再改庙号为义祖。
义祖生六子,知训、知询、知诲、知谏、知证、知谔。
及烈祖开国,惟知证、知谔在,余者皆前卒。
【国史资料】南唐史研究对五代十国史和江南社会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特殊价值,然而南唐史料颇乏,传世文献屈指可数。
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较为完整的南唐史著,即入清之时尚存者,幸赖《四库全书》全部收入。
个别残篇亦有存目,为今日南唐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据。
《四库全书》所收南唐史著,计有陈彭年《江南别录》;郑文宝《江表志》、《南唐近事》;龙衰《江南野史》;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不著撰人的《钓矶立谈》、《江南余载》;以及明陈霆《唐余纪传》和清王先舒的《南唐拾遗记》。
此外尚有无名氏《五国故事》和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叙及南唐史事。
本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及其他资料整理(未完):朗州:武平军(即武平节度,后同)治所,今湖南常德岳州:今湖南岳阳长沙:马楚政权都城,后为武安节度治所,今湖南长沙(隋代以来,长沙地名几次反复,也称潭州。
为文需要,本书潭州一律作长沙)静江:静江军治所,今广西桂林益阳:属潭州,今湖南益阳宣州:宁国节度治所(为文需要,本书宁国节度一律作宣州节度),今安徽宣城润州:镇海节度治所,今江苏镇江金陵:江宁府,南唐都城,今江苏南京江州:奉化节度治所,今江西九江饶州:安化节度治所,今江西鄱阳洪州:镇南节度治所,今江西南昌鄂州:武昌节度治所,今湖北武汉泉州:清源节度治所(名属南唐,相对独立),今福建泉州刘言、王逵、周行逢皆为马楚将领,历史上曾先后为武平节度,割据湖南。
以本作品中主人公萧钦初任官为例宣州节度掌书记承奉郎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银鱼袋节度掌书记是萧钦所任实职,没有品秩。
承奉郎是散官阶,从八品上。
殿中侍御史是宪衔,从七品下。
内供奉分为两类,一类为中央一种形式特殊的实任官,一类为地方特别是幕府僚佐所带之形式,不履行供奉实际指责,类似假借官。
萧钦为第二种。
赐绯银鱼袋为所赐章服,即着绯袍,配银鱼袋。
(五品以上官员着绯,配银鱼袋,三品以上着紫,配金鱼袋。
)阶官品未及赐绯章服,特许改换,配银鱼袋,称赐绯银鱼袋。
萧钦这里即为品阶不够特赐。
萧钦所任节度掌书记,有宪衔,无朝衔,为常见形式。
(另外有朝衔无宪衔,或者朝衔宪衔皆有都是常见形式)(幕府僚佐带朝衔例如:检校户部员外郎、试太常寺协律郎)唐五代官制十分复杂,这里不是历史考证,不一一展开。
2右补阙、弘文馆直学士补阙,分左右补阙门下省为左补阙,中书省为右补阙。
秩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
弘文馆,属门下省,国家藏书之所,亦为皇帝招纳文学之士的场所。
弘文馆直学士无品秩。
3太子司议郎、崇德殿直学士太子司议郎秩正六品上,掌侍从规谏,驳正启奏。
崇德殿是南唐君臣议事的地方。
崇德殿直学士无品秩。
4直学士唐置。
凡官资较浅者,初入直馆阁,为直学士,班在学士下,待制上。
直学士无品秩,充任直学士的官员可以上至三品大员、下至八、九品小官。
(唐代实任官最高官品为三品,三品以上虽有,不常授。
)官员官品三品以上分正从、三品以下分正从、上下。
(如正三品、从三品,正五品上、从五品上。
)萧钦由从七品上的补阙升任正六品上太子司议郎为连升五级。
5东宫官见《新唐书》卷四十九上,志第三十九上(百度国学有)一般来说,除了太子伴读一类的,东宫官都要选才高德重的大臣充任,无论有无实权,皆是殊荣。
6关于称呼五代多因袭唐代制度,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间都较后世平等得多。
大臣和平民都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称臣,而下官见上官也一般不称大人,而是直呼其官衔,比如某某侍郎、某某使君。
一般人见面也是自称某,至于姑娘、小姐这样的称呼也和后世的意思也不一样。
另外,中国古代,妃子在皇帝面前称妾、贱妾而不称臣妾。
因为这是小说,所以按习惯多有改动,并未完全遵循唐五代制度。
古今称谓大不相同(比如唐代内子这个称谓既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也可以称别人的妻子),小说里的称呼以大家能接受为准。
事吴武王,有战功,至濠州团练使。
长子仁规,娶武王女,贵于其国,尝为清淮军节度使,任赡略通儒术。
好兵书。
有名于国中,事烈祖,历黄袁二州刺史,入为龙卫军都虞侯。
拜鄂州节度使,元宗伐楚。
仁赡帅州师克巴陵。
抚纳降附。
甚得人心。
保大中,湖湘戍兵溃归,复失故楚地,上书者多谓周人有南侵之谋,淮上石偶人言,元宗闻而恶之,断其首,自六月至冬不雨。
长淮可涉。
民流入周边城。
遮杀之。
不能禁。
唐亦兴屯田,修边备,以寿州最为要地,十三年。
徙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自杨氏有吴,岁暮淮涸。
辄增戍以备侵轶。
惟之把线。
监军吴延绍。
以为无事,徙费粮糗罢之。
仁赡表陈不可罢,未及行,周已遣将李毂,王彦超,韩令坤等,帅师大入。
诏书暴我纳李金全,援李守贞,慕容彦超,结契丹太原之罪,报至,上下失色。
仁赡独部分号令。
宴劳吏士。
间瑕如平时,十一月。
出兵破城南大栅。
杀周兵数千人。
元宗遣神武统军刘彦贞将三万人救寿州。
十四年正月,彦贞至来远镇,距寿州二百里。
军容甚盛,李毂烧营夜遁,保正阳。
彦贞率战舰数百艘,溯淮而上,仁赡曰:敌已畏君矣,当持重养盛以俟间。
若遽求战而不能胜,则大事去矣,彦贞不从,仁赡曰:周人遁,必设伏,遇之,将败绩,乃率励其下。
益兵固守。
彦贞果大败,没于阵,伏尸三十余里,亡戈甲三十万,周世宗自将攻城,屯于城西北淝水之阳。
徵宋亳陈颖许秦徐宿州丁夫数十万。
备攻城云梯洞屋。
下临城中,数道同时进攻,填堑陷壁。
昼夜不少休。
如是者累月。
每鼓角四发,声震墙壁皆动,我援兵在外者,见利辄进。
常陷伏中,以故屡败而终不悟。
仁赡虽知外援之败,意气益壮,觇世宗在城下据胡床督攻城,仁赡素善射,自引弓射之,箭去胡床数步堕,世宗命进胡床于简堕处,后箭复远数步而堕。
仁赡知之,投弓于地曰:若天果不佑唐耶?吾有死于城下耳,终不失节。
于是世宗遣中使来谕曰:知卿忠义,然士民何罪?又亲驾临城招之,皆不从。
自正月至四月不可下,世宗还京师,杨、泰、滁、和、舒、蕲诸州,皆复为唐守,涡口定远周兵戍守者,亦皆为我师袭破,江左几复振,而寿州之围独不解,元宗遣元帅齐王景达,以兵数万来援。
分重兵据紫金山。
列寨十余处,与城中传烽相应。
筑甬道抵城,通粮饷,六月,仁赡出兵,杀周兵数百焚攻城洞屋甚众,周将李重进等兵力颇屈,仁赡因请乘世宗之归,以边镐守城,自出决战,景达畏懦,又方任陈觉,固不许。
仁赡愤郁得疾,少子崇谏,夜泛小舟渡淮,谋纾家祸。
为军校所执。
仁赡命腰斩之,监军使文德殿使周廷构哭于中门,又求救于仁赡妻薛氏,薛氏曰:崇谏幼子,固所不忍,然贷其死,则刘氏为不忠之门,促命斩之,然后成丧,闻者皆为出涕,十五年二月,世宗复亲征,屡战皆克,唐军被俘馘者四万人,余众不能复整。
朱元,朱仁裕、孙lin皆降周,仁赡闻之,扼吭愤叹,世宗知寿州且下,心独嘉仁赡之忠,恐城破杀之,乃下诏谕使自择祸福,三月甲辰。
又耀兵城北,而仁赡已困笃,不知人,监军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为仁赡表请降,戊申,世宗次城北受之,舁仁赡至幄前,抚劳嘉叹,拜天平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命还城养疾,辛亥,昼晦,两沙如,世宗在下蔡,疑有变,驰骑觇之,乃仁赡卒,年五十八,州人皆哭,偏裨及士卒,自尽以殉者数十人,世宗遣使吊祭,追封彭城郡王,录其子崇(言赞)为怀州刺史,赐庄宅各一区,元宗闻仁赡死,哭之痛,赠太师中书令,谥忠肃,叹曰:仁赡有知,其肯舍我而受周耶,是夕,梦仁赡若拜谢庭中,加封卫王,后主立,进封越王,开宝中,仁赡子崇谅为进奉使,太祖嘉其忠臣之后,特命为都官郎中,仁赡至今庙食寿春不绝。
论曰:政和中,先君会稽公为淮西常平使者,实请于朝,例仁赡于典祀,且名其庙曰忠显,后又尝寓家寿春,方世宗攻下寿州,废为寿春县,而徙寿州于下蔡,故寿春父老,喜言仁赡死时事.言其夫人不食五日而卒,今传记所不载.庙在邑中,岁时奉祀甚盛,乾道淳熙之间,予游蜀,在成都见梓潼令金军所藏周世宗除仁赡天平军节度使告身,白纸书,墨色印文皆如新,金君言:仁赡独一裔孙,卖药新安市,客死无后,故得之,其词与王溥所修周世宗实录皆合,若欧阳五代史所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各臣.几人可比.予之南伐,得汝为多,盖摘取制中语载之,本不相联属,又颇有润色也.以仁赡之忠,天报之宜如何,而其后于今遂绝,天理之难知如此,可悲也夫。
《孙忌传》孙忌,高密人,一名凤,又名晟,少举进士。
始济阳为进士者。
例修边幅,尚名检,忌豪举跌宕,不能蹈绳墨,遂亡去,渡河,客赵魏间,唐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忌,辟为判官,迁著作郎,明宗天成中,与高辇同事秦王从荣,从荣败,忌亡命至正阳,未及渡,追骑奄至,亦疑其状伟异,睨之,忌不顾,坐淮岸,扪弊衣齿虱。
追者乃舍去,渡淮,至寿春,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忌阳喑不对,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
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乃送诣金陵,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忌口吃,初与人接。
不能道寒暄,坐定,辞辩锋起,人多憎疾之,而烈祖独喜其文辞,使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密计,每入见,必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
元宗立,齐王景遂排之出,为舒州节度使,治军严,有归化卒二人,正书挺白刃入府,求忌杀之,入自西门,吏士仓卒莫能御,适忌间行在东门,闻乱,得民家马乘之,奔桐城,叛卒不得忌,乃杀都押衙李建崇而逸。
忌坐贬光禄卿,元宗素重之,不以为罪,累迁右仆射,与冯延巳并相,每鄙延巳,侮誚之,卒先罢,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以忌为司空,使周奉表,请为外臣,忌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忌若辞,则是负先帝也,既行,知不免,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思之熟矣,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
周世宗以楼车载忌于寿州城下,使招仁赡,仁赡望见忌,戎服拜城下,忌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世宗诘之,忌谢曰:臣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王崇质归,而留忌,会暑雨班师,忌亦从至大梁,馆都亭驿。
遇入阁,使班东省宫后,履召见,饮以醇酒。
问江南事。
忌但言寡君实北面无二心,周将张永德。
与李重进不相能。
倡言重进且反。
唐人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重进表其书于世宗,皆斥渎反间之言。
世宗遂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忌正色请死,无挠辞。
又问江左虚实,终不肯对,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
犹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赐自尽,忌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再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谢,从者二百人,皆诛死于东相国寺。
世宗性暴急,莫敢救者,忌已死,乃始追悔,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
追封鲁国公,谥文忠。
厚恤其家,擢其子为祠部郎中,赐名鲁嗣。
论曰:南唐之衰,刘仁赡死于封疆,孙忌死于奉使,皆天下伟丈夫事,虽敌雠不敢议也,区区江淮之地,有国仅四十年,覆亡不暇,而后世追考,犹为国有人焉,盖自烈祖以来,倾心下士,士之避乱失职者,以唐为归,烈祖于宋齐丘,字之而不敢名,齐丘一语不合,则挈衣笥,望秦淮门欲去,追谢之乃已,元宗接群臣如布衣交,间御小殿,以燕服见学士,必先遣中使谢曰:小疾不能着帻,欲冠帽,可乎,于虖。
是诚足以得士矣,苟含血气名人类者,乌得不以死报之耶。
传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讵不信夫。
以上皆自陆游《南唐书》李征古,袁州(今宜春市)人。
少微贱,性好学,游学四方。
南唐升元末年至京师金陵(今南京)中进士。
初事齐王景达为宫府之官,南唐中主李璟嗣位,征古官至枢密副使,与枢密使陈觉共掌机密,参与朝政。
保大十三年(955),后周下诏进攻南唐,南唐王朝上下震恐,束手无策,最终坐失淮南大片国土,被迫称藩。
保大十五年(957)三月,南唐军队在紫金山大败,金陵危殆,国人震恐。
其时,礼部尚书钟谟趁机煽动李躁,诬陷太傅宋齐丘乘国之危,遽谋篡夺,指控陈觉、李征古为之羽翼,理不可容。
南唐交泰元年(周显德五年),陈觉被指控有矫周世宗之命欲杀宰相严续之谋,遭诛杀,李征古受牵连,被削夺官爵,安置于洪州,未久赐死。
隋文帝下令荡平建康城,以石头城为蒋州治所,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
此后隋、唐两朝统治者相继采取抑制南京的策略,将扬州治所自金陵迁至广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级的建制。
(这里玄武湖并没有消失,只是废弃,不作为歌舞、阅兵场所,一度曾被当作放生池)隋唐以后,随着都城的北移,玄武湖逐渐冷落。
五代时,南唐虽以南京为都城,玄武湖却并未恢复六朝时的胜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调任江宁府尹,倡行废湖还田,自此玄武湖消失了两百多年。
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重新疏浚玄武湖,改田为湖,可惜湖的面积比原来大为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