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猛烈地咳嗽了几声,对诸葛亮道:丞相,朕的一切都交托给你了,还望你莫负朕望!诸葛亮道:臣必定竭尽全力,辅佐少主!皇帝微微笑道:丞相,还烦请你去外面将诸位大臣全部叫进来,朕要和他们一一话别!诸葛亮得了命令,便起身朝门外走去。
杨真此时捏了一把汗,手心里全是汗水,皇帝瞧见了,对杨真道:子渊,丞相果然不负朕望,朕一死无憾了。
皇帝说完话,从龙榻内侧拿出一枚金牌,和原先他赐给杨真的一模一样,递给杨真,并道:子渊,朕还有一事相托,你且将这枚金牌交与镇北将军魏延,朕最放心不下的便是他了,告诉他,无论朕是否活着,他都是朕的好将军。
杨真接过金牌,跪在地上,对皇帝道:微臣定当将金牌交与魏将军,不负陛下所托!皇帝又道:子渊,你今天的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先前朕给你的那一封手谕,你就把他烧了吧!朕并不是不信任丞相,只是为了国家,朕不得不如此。
子渊,你能明白吗?杨真点了点头,皇帝让杨真起来。
皇帝道:杨真,朕答应过你,此时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也是该告诉你杀父仇人的时候了。
杨真道:陛下,杀父仇人对微臣来说,并不重要,知道与否已经无甚大碍了。
皇帝道:不!朕一定要告诉你,否则你会蒙在含恨一辈子。
其实,朕就是你的杀……皇帝话还没有说出口,便看见跪在了地上,同时大喊道:陛下!子渊说过杀父仇人对微臣来说并不重要,说不说已无大碍!皇帝道:子渊,朕没有看错你!其实,杨真早已经知道了,皇帝便是他的杀父仇人,在那次听皇帝给他讲入川战争中的时候。
杨真一边面对的是自己国家的皇帝,那个赏识自己的皇帝,一边是杀父的仇恨,他的心从知道的那一刻起,便从未平静过。
杨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话,各为其主,为主尽忠。
父亲的影子对他来说,早已经淡了,现在有的只是一颗报国之心。
杨真想起了皇帝给他的这项任务,不是因为不相信丞相所致,而是因为太信任丞相了,才给了他这道命令。
杨真还清楚的记得那天皇帝对自己说的话:我将托孤与丞相,若其愿意辅佐幼主,你不可造次,若其不愿辅佐幼主,你且拔刀将朕杀掉,持朕的圣旨拥立丞相为帝。
这个近乎谋反的命令让杨真听了大为吃惊。
就是这样的一个大胸怀的皇帝,面对这样的一个杀父仇人,看着眼前这个即将离世的老人,杨真又如何下的了手,又怎么能想起仇恨!杨真站起身来,从怀中掏出那道圣旨,对皇帝道:陛下,这道圣旨不该留在世上,还请陛下收回销毁!皇帝道:不必了,事情已经过了,大臣们就要进来了,你先收起来,待朕死后,你再销毁!门外的大臣们都一一进来了,杨真威严地站在皇帝身边。
皇帝看了一眼大臣们,先是把马岱叫到了跟前,握住马岱的手,对他道:孟起将你托付给朕,朕未能将你照顾好,如今朕就要别世了,无法再照顾你了。
朕虽死,国犹在,望你继续带领马家军,为国效忠,朕死也能瞑目了。
马岱早已经哭的一塌糊涂,此时听到皇帝临终还不忘记自己,便道:陛下请宽心,岱定当为国尽忠,定不负陛下厚望。
皇帝点了点头,又唤两个儿子到跟前,嘱咐道:朕即将辞世,你等兄弟三人,以后要以父事丞相,切记不可背离!只见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痛哭不已,并且一同向诸葛亮叩拜道:相父!诸葛亮早已经感动的不知所措,见两位大王叩拜自己,连忙扶起,同时跪倒在皇帝面前,道:陛下!臣受陛下隆恩,必定犬马以报!皇帝又唤道:子龙,叔至。
赵云和陈到连忙走到跟前,跪在地上,道:陛下,臣在这里,臣在这里!皇帝紧紧抓住赵云的手,对赵云和陈到道:朕与汝二人共患难多年,相交到今,都不曾背弃,如今朕将死,还望汝二人竭尽辅佐幼主,早晚教导,朕死也瞑目了。
赵云和陈到同时答道:陛下请宽心,臣必定效犬马之劳。
皇帝从龙榻内侧拿出一道早已经写好的圣旨,交予丞相诸葛亮手中,语道:丞相,朕死之后,大事皆由丞相定夺,此书为朕最后一道旨意,还望丞相勿违!说罢,又对群臣道:朕已经将太子及国家大事均托给丞相,汝等需尽力辅佐,协助丞相,光复我大汉!群臣一起道:臣等领旨!皇帝哈哈哈笑了三声,平躺在龙榻上,双目望着窗外,看见两人站立在窗外,皇帝大叫道:二弟,三弟,为兄来了!皇帝话语刚落,握住诸葛亮的左手突然垂了下来,诸葛亮大惊,杨真连忙看去,看到皇帝安详地躺在床上,双目紧闭,嘴角略带着一丝笑容。
随后便是诸葛亮的一声撕心裂肺的大叫:陛下!群臣已经意识到了,全部跪倒在地上,一同哭泣地喊道:陛下!杨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看着白发苍苍的皇帝,安详的闭着眼睛,他的心也碎了。
诸葛亮高声呼道:陛下驾崩了!【大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六月十日,大汉皇帝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史称昭烈皇帝。
】皇帝驾崩,丞相诸葛亮率群臣抬棺西归国都,发国丧。
依照先帝遗诏,丞相留李严并五万雄兵镇守永安,其余文武大臣,皆随丞相返回国都。
杨真做为中军都尉,但仍旧统属与陈到所部的白耳兵,白耳兵做为皇帝近卫军,也一并随同诸葛亮返回国都。
从永安到成都,一路上皆是难走之道,但是丞相命群臣及大军日夜不停,终于在五日后赶回成都。
一到成都,太子早已经在城门口率留守群臣出迎灵柩,将先帝的灵柩安放在正殿之内,正式举行国丧。
一通礼毕,诸葛亮宣读遗诏: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
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
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
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
至嘱!至嘱!遗诏读毕,诸葛亮率群臣叩拜太子,朗声道:先帝驾崩,举国思痛,但国不可一日无主,还请太子即日登基,以续汉统!群臣齐声道:请太子殿下即日登基,以续汉统!于是太子刘禅登基,即皇帝位,改元建兴,并加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将先帝葬于惠陵,谥曰昭烈皇帝。
尊皇后吴氏为皇太后;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糜夫人亦追谥为皇后。
升赏群臣,大赦天下。
杨真因先帝临终经常伺候左右,无所怨言,新帝登基,因功封为中军校尉。
国丧一月,杨真常常带领白耳兵护卫在皇宫,早朝时,也常常随班列队于大殿,文武大臣多有所见。
杨真经常观察群臣,却从未听群臣议论过魏延此人,一日早朝,忽然听丞相道:陛下!镇北将军、汉中太守魏延,镇守汉中已有数年,劳苦功高,还望陛下颁旨奖赏!皇帝道:相父所言极是,但是不知该如何赏赐魏延,还请相父定夺!诸葛亮道:可封为都亭侯,赐金百两,以彰其功!皇帝道:就依相父所言。
传旨,镇北将军魏延,镇守汉中劳苦功高,特赐黄金百两,封都亭侯。
诸葛亮道:陛下,汉中离京遥远,还需派遣一位大臣前去颁旨,方显陛下隆恩!皇帝道:相父言之有理,只是不知该派谁去呢?诸葛亮道:可派……陛下!微臣愿往!诸葛亮话还没有说完,便被一人打断,皇帝和诸葛亮都看了那人一眼,正是站在皇帝右侧不远的中军校尉杨真。
只见大臣班位中,走出一人,指着杨真大怒道:大胆!汝等小吏怎敢妄加言论,打断丞相话语!杨真望去,认得此人,正是马谡,此时已经是抚远将军。
杨真忙向皇帝叩拜道:陛下明鉴,微臣并无此意,还望陛下明察!皇帝道:马将军,杨校尉一时情急,脱口而出,自高奋勇,其精神可嘉。
相父,你以为如何?诸葛亮笑道:陛下,念在杨校尉一时情急,臣便不追究了,只是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皇帝道:就依相父!杨真!杨真道:微臣在!皇帝道:你既然自告奋勇,朕就准你所奏,命你携朕敕书前去汉中颁旨,不得有误!杨真叩头道:多谢陛下!皇帝让杨真平身,命一内侍将圣旨交予杨真,即刻便命杨真出发。
杨真接过圣旨,拜别了皇帝和诸葛亮,看了马谡一眼,只见马谡正怒视着自己,杨真也不予理会,大踏步走出了殿外。
杨真背着皇命,从军中要来马匹,即刻便启程,一溜烟便出了成都,向汉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