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参战,是美国登上全球舞台的第一次。
威尔逊决心不浪费时机,既要决定战争的胜负,又要设计战后的世界。
三百万美国人应征入伍,而威尔逊几乎是立即着手考虑战后的和平。
他请美国一些著名的政治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一个委员会,指示他们研究欧洲的情况,起草和平建议。
到1918年新年来临之际,他利用该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项十四点和平计划。
这计划涉及公海自由,取消贸易壁垒,裁军,以及成立国际联盟以保证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几天之内,威尔逊就自豪地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了他的十四点计划。
《纽约论坛报》写道:威尔逊先生现在意味深长地保证美国要为比利时人和波兰人以及塞尔维亚人和罗马尼亚人的解放而战。
对许多人而言,美国总统的许诺是要在他们经受比黑奴的遭遇更恶劣千倍的奴役之后,获取自由。
国内反响热烈,国外的反应却是好坏兼有。
欧洲人认为威尔逊的计划天真而不现实。
自中世纪以来,欧洲几乎是战乱一直不停。
美国自己的内战也才过去50年,美国凭什么来给欧洲指引和平之路呢?伦敦的《泰晤士报》写道:我们对总统讲话的主要批评意见就是,它理想崇高,却似乎未顾及某些严峻现实。
威尔逊未理会批评,而直接向民众说话。
他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宣传运动,希望把十四点计划送到德国及其盟国的民众手中,从而扭转潮流。
飞机到德国上空撒传单;炮兵把炮弹弹头里的炸药掏空,装上传单射向敌方。
十四点计划译成十多种文字,散发到世界各地。
这一宣传运动收到了效果。
美国的国旗头一次成为希望与复兴的象征,展现在欧洲各地的窗台。
世界人民要和平,要按照威尔逊计划实现的和平。
他们也赞成设立国际联盟。
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使战争结束,这样说并不算过分。
1918年5月28日,当美军还在继续与德军作战时,德国新首相致信威尔逊,说只要在十四点基础上订立和平协议,他愿意停战。
但是英法两国这时看到胜利在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他们要收获敌人无条件投降的胜利果实,而且要完全摧毁德国。
威尔逊则坚持自己的立场,他知道一个严重不公正的和平计划只会在德国引起愤恨,在将来引起更多的问题。
十四点计划所立足的原则是均势与平衡。
英法两国不肯让步,但威尔逊手里有王牌。
正是美国的参战给德国敲响了丧钟。
若是没有美国支援,英国和法国并没有自己赢取战争胜利的把握。
美国的优势实力是不可小看的。
威尔逊威胁说他将会与德国人媾和,让英国人和法国人自己继续打下去。
正当着手谈判时,美国要举行国会中期选举。
威尔逊希望美国人民给世界发出明确的信号,他在全国报纸上发表了致选民公开信,信中说:如果你们赞成我的领导……我恳求你们明白无误地表态,让民主党在参众两院成为多数。
可是这种党派性质的呼吁起了反效果。
美国人团结一致在威尔逊带领下参战,如今看到他在兜售和平时试图按政党之分让选民分裂,感到愤怒。
选举结果是共和党在国会两院占据了多数。
和约需经参议院批准,因此新的参议院将有权挫败任何一个和平计划。
然而,不管选举结果如何,英法两国不敢冒美国撤军的重大危险,经过与美国数月谈判之后,终于退让。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
《纽约时报》写道:如同暴风雨即将停止时的最后一阵电闪雷鸣一样,双方炮火响过一阵,恰好在11时零1分,突然寂静了……连绵起伏的丘陵地上充满了欢呼和叫喊声,敌我双方都是如此……德国人和美国人走到他们曾拼死厮斗过的狭长地段上相会,有些人还有些羞羞答答,不好意思,像小学生似的。
美国获悉战争结束,国会山上爆发了庆祝之声,燃起了48处篝火,人群高唱爱国歌曲,吹响号角,敲响大钟。
威尔逊参加了庆祝活动,他的秘书后来回忆说:他兴高采烈……闪现出满意的光辉,意识到他为之奋斗的原则胜利了。
威尔逊感受到这是他自从童年以来所一直追求的命运。
伍德罗·威尔逊回忆说,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生活在梦想之中……全世界在我看来是一个英雄冒险之地。
他的父亲是一位长老会牧师,给幼小的伍德罗·威尔逊灌输了一个信念,即他一生肩负有一项使命,要让世界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威尔逊预感到有朝一日他会当政。
可是,他成了一名大学教师。
三十几岁时,他被任命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历史与政治学教授。
(至今他仍是惟一的得到过博士学位的美国总统。
)他在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接受邀请到各处演讲,很快成为普林斯顿最出名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