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 > 第十一章 零选择方案(2)

第十一章 零选择方案(2)

2025-03-31 02:00:23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就一直未曾有过真正的和平。

约瑟夫·斯大林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战时结成的联盟一到战后就分道扬镳了,美苏展开了世界范围的较量。

从1948年的柏林危机开始,双方较量的场所包括了匈牙利、意大利、中国、希腊、越南、古巴、安哥拉、格林纳达和阿富汗。

两国争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优势,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力量。

核武器的存在加大了战后世界的安危筹码。

双方都担心对方的第一次打击和反击的核能力,安排国防计划时考虑的死伤数字均以亿万计。

双方都明白核战争一旦爆发,是不会有赢家的。

尽管如此,核武库仍在不断扩大,忧虑日益加深。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理查德·尼克松和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经过谈判,开创了缓和时期,争取缓和紧张局势,加强合作,希望扩大贸易,控制军备和降低彼此之间的敌意。

尽管慢慢有些成果,但人们期望的大突破并未实现,根本的紧张局势似乎不可改变。

到罗纳德·里根1980年大选获胜时,美苏之间的缓和仍无大进展。

武器并未大量削减,苏联还在阿富汗、非洲和中美洲积极扩大其势力。

缓和期间达成的美苏贸易协议被美国一些顾问形容为粮食大盗窃,因为廉价提供给苏联的粮食被用于支撑俄国摇摇晃晃的经济。

美苏之间的贸易让苏联人得以继续将大量的钱投入扩充核武器。

里根就任总统后,决心改弦更张。

他不同于他的几位前任,他不想延长苏联帝国的生命,相反,他认为美国应当尽一切可能促使它崩溃。

他说:如果苏联无法一面继续生产它的武器一面又满足它的民众日常生活需要,那就会最清楚不过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

要停止跟他们做生意。

要让他们的制度垮台。

这种强硬的言辞显然是脱离了美国已奉行多年的方针。

过去几任总统都是设法通过核僵持来维持暂时的和平。

里根却是想要把铁幕永远掀翻。

他想要结束冷战,不是谋求暂时的和平,而是要按照他的条件谋求持久的和平。

这并不令人奇怪,因为他一贯反共已将近40年,尽管他以压倒性胜利入主白宫时,有人曾嘲笑他不过是一个演员。

但有些人也说,最有资格致力于斗垮苏联的美国总统,就数他了。

他反共,的确是起始于拍电影的场景。

1946年9月27日,罗纳德·里根还是一个英俊的35岁的乙级电影演员,到华纳兄弟制片厂参加拍摄一部新影片《夜复一夜》。

在前往摄影棚的路上,他遇到上千人的罢工纠察线。

制片厂工会头目、共产党人赫布·索雷尔发动了罢工,想让好莱坞变成为共党效劳。

华纳兄弟制片厂保安负责人建议演员们和工作人员通过下水道悄悄钻进摄影棚。

但里根拒绝这种胆怯的行为,于是制片厂派了一辆大巴士车运送他们,要硬冲过罢工纠察线,但劝他们趴在车厢底板上,避免被石头和汽水瓶砸伤。

日复一日,汽车都是早上冲进去晚上冲出来,大家都趴下,只有里根一个人坚持直直坐着,让外面的人瞅见他的头和肩膀。

他无所畏惧。

罢工还在继续,一些共党分子开始威胁里根。

在《夜复一夜》拍片现场,里根接到一个电话,说如果他继续反对罢工,就要往他脸上泼酸水,让他毁容。

里根在这之前不大关心政治,他生长于一个自由派民主党家庭,全家人一向投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票。

可是共党分子的做法燃起了他心中的怒火,他成了一名强烈反共分子。

1947年,他当选为电影演员工会主席,并以此身份向联邦调查局提供了好莱坞的共党活动情况。

此后,到1962年为止,里根有10年之久充当通用电气公司的每周电视连续剧节目主持人。

他的一部分任务是充当通用电气公司大使周游全国各地,向工人们发表演说。

他的演说带有越来越浓的政治气味,练出了一套反共辞令,用以打动听众的心弦。

在1964年大选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巴里·戈德华特听过里根一次演讲,留下深刻印象。

他请里根录制一个电视演讲节目,帮他用于全国各地的竞选。

里根为此倾注了他强烈的反共激情。

他在演讲中说:你们和我面临着一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我们要么将人类这个最后的美好希望留给我们的孩子,要么就会判定他们踏出最后一步而陷入千年的黑暗。

里根的演讲轰动了美国。

戈德华特的竞选运动募得了800多万美元。

《时代》周刊说里根的演说是这一失败的竞选运动中的惟一亮点;《华盛顿邮报》说它是自从1896年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在民主党代表大会发表其‘黄金十字架’演说威·詹·布赖恩(1860—1925),美国政治家、演说家,因1896年发表反对货币金本位的演说,36岁即被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译注以来全国政治舞台上最成功的一次初次亮相。

从此,里根就不再只是演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