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5-03-31 02:02:25

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书库欢迎访问: www.txtsk.com.cn黄金档 序2009年6月,在一个名为战火后的冷思考的电视剧研讨会上,著名导演康洪雷掷地有声地说:世界电影的中心在好莱坞,而世界电视剧的好莱坞未来一定在中国!康洪雷的话并不是空洞妄语,而是有翔实的数据为证。

2008年,中国年产电视剧达502部14498集,平均每天生产40集左右,中国的电视剧播出频道也已达1800家。

这三组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播出大国。

也就是说,仅仅以产量而言的话,康洪雷的话还说得谦虚了。

当然,与庞大的产量相比,中国电视剧的总体质量还显薄弱。

每年只有3000集左右的电视剧能进入各电视台的黄金档,而能形成轰动效应、达到家喻户晓程度的电视剧不超过十部。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上升势头很好,自2003年以来,中国电视剧产量着每年增加1000集左右,2007年以来总量稳定在14000集左右。

而优秀电视剧播出时每每形成热门文化事件,在公众层面和个人头脑中掀起九级风暴。

以2009年为例,《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了电视剧精英视角和大众口味的巨大争议,《潜伏》掀起了关于官场厚黑学和办公室兵法的热烈讨论,《蜗居》更是引爆了一套房消灭一个中产和不当房奴就当二奶的全民话题。

跟中国的很多行业和产业一样,中国电视剧是从三十年前真正起步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河中乘风破浪、从弱变强的。

好的电视剧给人一双远望千里和尽情想象的眼睛,制造着社会的流行风尚和热门话题,重构着人们的心理品格和思维方式。

一句话,经典电视剧改变中国。

《敌营十八年》一声枪响,革命传奇从银幕转战荧屏。

《万里长城永不倒》歌声一起,英雄豪情就灌满了少年们的胸膛。

《西游记》美猴王一声尖啸,四大名著从想象空间进入凡尘。

《上海滩》上的一袭风衣,改变了人们穿衣戴帽的惯性。

《围城》里走来一群假人,始知道文人无行的丑陋。

《水浒传》大河向东流,中国人该出手时就出手……过去的30年,中国制造的电视剧车载斗量,只有经典电视剧才能拒绝时间的销蚀,放射出恒星般的光芒。

这些剧当年有着怎样的震撼?经典是如何铸成的?电视剧和时代形成了怎样的互文关系?导演和明星们有着怎样的渊源和恩怨?时光倒流三十年,我们从1979年起回溯那些依旧鲜活灵动的往事。

敌营潜伏开新风 赤橙黄绿总是春(1)(1)30年前,电视剧重生1979年是新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分水岭。

这一年,中央政府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邓小平访美,中国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国际社会中。

随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打起行囊远赴欧美。

中国文艺彻底摆脱了极左思潮的纠缠和干扰,进入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新时期。

当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中国式文艺复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邓小平在给大会的祝词中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

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

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这一年,在首都机场候机厅,画家袁运生以饱满的激情创作了大型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画面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三个傣族女子的青春裸体。

这幅大胆而新颖的画作引得很多人蜂拥而至,一睹为快。

这次石破天惊的艺术事件,正是当时文艺界冲破藩篱回归艺术的真实写照,文学、电影、戏剧、美术、音乐、舞蹈,一起释放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这一年,权威刊物《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

到1980年,全国许多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

这一年,一部柔若无骨、优美如画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诞生,彻底刷新了《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创造的硬朗派舞蹈美学。

《丝路花雨》被新闻媒介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

这一年,中国电影实现了真正的转折,进入了百舸争流的新航道。

电影总产量达到了65部,观众创记录地达到了293亿1千万人次,这一数字迄今为止仍未打破。

以《从奴隶到将军》为代表的电影仍然在正面书写革命史,而表现亲情和爱情的《小花》和《归心似箭》温暖了人们的心灵,娱乐身心的喜剧片《瞧这一家子》和武打片《神秘的大佛》也破壁而出。

插图:《小花》剧照这一年,久已封闭的国门打开,国人张望着外面的世界。

日本电影《追捕》、《望乡》,英国电影《简爱》,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一大批外国电影乘着时代的春风进入了观众的视野,人们记住了那些外国面孔说出来的大段的中文台词。

与此同时,复苏中的国产电视剧无法填满电视频道的大片空白时间,引进剧蜂拥而入,电视成为一个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远望千里的窗口。

1979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南斯拉夫电视剧《深入敌后》,由此进入了电视译制片的黄金年代。

《大西洋底来的人》在成年人中掀起了科学热,而《铁臂阿童木》把科学的种子植入了孩子们的心里。

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展现了眼花缭乱的柔术,美国惊险剧《加里森敢死队》令国人大开眼界。

一个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悄然而至。

《加里森敢死队》热播,许多青少年迷上了剧中的飞刀术,社会上溜门撬锁现象也增加了不少。

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加里森敢死队》中途停播。

这件事给当时的电视工作者带来这样的启示:观众对惊险战斗剧的热爱是无法遏止的,但完全没有导向的迎合和纵容也是不可取的,究竟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只能是自己着手拍摄类似剧作,确立国产惊险剧的品牌。

央视紧急上马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说的是地下工作者江波在敌人阵营中卧底十八年立下奇功的故事。

敌营潜伏开新风 赤橙黄绿总是春(2)受命拍摄这部电视剧的是中央电视台的导演王扶林。

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王扶林是个耀眼的名字。

他是中国第一代电视艺术家,1955年,日本商品展览会首次在中国开办,他被委派参加了电视节目的转播工作。

1958年,导演了电视报道剧《党救了他》,此后他执导了电视剧及综合文艺晚会90余部(集)。

经典电视剧《敌营十八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红楼梦》以及《三国演义》均出自他手。

可以说,中国电视剧最初的行业标准就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创立的,中国电视剧繁荣的源头就是他们因陋就简的奋斗。

他一人主导了四大名著翻拍工程的两部,他经历了中国电视剧产业从小米加步枪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全过程。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播。

一个月后,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

1959年10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部较长的电视剧《新的一代》,王扶林是两位导演之一。

王扶林回忆说,当年的电视剧都是直播的,我自己大概就拍了20部左右,黑白的,没有录像,那个时候文艺是为政治服务,比如说今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晚上我就用文艺形式播出,等于是把新闻形象化了一点,谈不上艺术创作的风格、个性,人物塑造谈不上,只是把这个事稍微立体化地传播出去了。

到文革之前,国内共播出电视剧80多部。

这些电视剧都是在真实的场景中现场直播的,类似于今日的舞台剧转播,并没有留下活动的影像资料。

文革十年,电视剧的拍摄已经基本停止,电视成了宣教的工具,主要是转播革命样板戏。

期间,北京电视台只拍摄了一部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第一部用录像设备拍摄的黑白电视剧。

1978年4月,中国广播电视剧团和北京电视台合作录制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电视剧《三家亲》。

1979年8月,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在北京举行,号召全国有条件的电视台大力制作电视剧。

电视剧大生产的时代到来了。

(2)《敌营十八年》:观众能吃粗粮春申江畔,高楼矗立。

一辆道奇牌小轿车,从沿江大道驶进繁华的燕京路。

一份展开的《申报》,刊头上有1948年6月3日字样。

轿车内,肩戴国民党少校军衔的唐华,在看报纸,他身旁的上士驾驶兵彭小雪,正聚精会神地注视前方。

这是电影文学剧本《敌营十八年》的开头,发表在1980年第2期《山花》杂志上。

《山花》是贵州省文联主办的文学月刊,剧本的作者是贵州作家唐佩琳。

用今天的话来说,《敌营十八年》可谓中国最早的谍战剧。

能够创作这一题材,跟唐佩琳的生活阅历分不开:他16岁参军,他的姐夫就是地下工作者。

剧中主人公江波的故事,就取材于他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故事。

剧本刊出后,同时被珠江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看中,珠影希望他进一步修改剧本,而中央台则要求他马上到北京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当时,电视连续剧完全是新生事物。

唐佩琳来到北京,见到导演王扶林,他上来就问电视连续剧的剧本怎么写?由于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王扶林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唐佩琳又说:按照章回小说的路数写怎么样?王扶林觉得差不多是这个感觉。

唐佩琳就把故事作了通盘考虑,梳理出了一个分集提纲,每集之间既注意连贯性,又要给观众留下一定的悬念。

第一集写完交给王扶林后,他欣喜地表示认可。

随后,唐佩琳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改写完了10集的剧本,拍摄完成后剪成了9集。

当时,唐佩琳的稿费是600元。

敌营潜伏开新风 赤橙黄绿总是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