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风流倜傥的皇上,从中体会到了一种看内地历史剧时从来没有的松弛感和亲近感。
当然,这样的戏说是不为严肃的评论家接受的,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戏可能的坏的示范作用,发出了痛心疾首的批评和警告。
然而,这三十年的电视剧发展史基本上就是严肃文化消退而通俗文化开进的旅途,几年之后,随着《宰相刘罗锅》和《还珠格格》的得势,戏说风还是不可遏制地刮了起来。
当然,这一年并非随意虚构的戏说剧一枝独秀,庄严、凝重、宏篇巨制、内涵丰富的历史剧也投下了重要的一子。
1994年冬天,央视一套黄金档推出了精心炼制的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
据统计,《三国演义》当时在全国的收视率高达 。
也就是说,每当《三国演义》播出,全国至少有5亿观众围坐在电视前。
这样的收视影响力,远远地超过了《戏说乾隆》。
《三国演义》每集开篇用旁白、结尾用画外音叙述背景,人物对话文白杂用,看上去像是一板一眼的历史正剧,其实主要依托的是同名小说,跟《三国志》等史书大有距离。
该剧保留并强化了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刘备集团一方注入了忠义、仁政等道德观念和理想人格。
严格说起来,这也是一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戏说。
从反响来看,观众似乎并没有被主创牵着走,刘关张的兄弟情意固然动人,诸葛亮的献身精神也很感人,可是曹操也没有成为大白脸。
毕竟不是道德标准衡量一切的时代了,曹操因其有血有肉、有勇有谋,一样成为观众心目中的英雄。
(1)三国文化是一张大网一般来说,中国人成长的经历绕不开《三国演义》,那些故事不读原著也早就听熟了。
通过八十年代初兴起的评书连播,通过民间秀才茶余饭后的娓娓道来,通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精美连环画,通过零星改编三国故事的戏曲和影视作品,关云长屯土山约三誓、张飞截江夺阿斗、四弟赵云保刘皇叔的故事,在大众中广泛流传开来。
导演精文戏精拙武戏 《三国》收视高争议大(…对于三十岁以上的人来说,恐怕谁都不会对上海人美社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感到陌生。
在那些不一画小人书为鄙陋的老画家们笔下,三国人物们丰神俊彩、跃然纸上。
在一个关于三国的网上论坛里,有这样一段连环画迷写下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