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温暖心灵的40部电视剧:黄金档 > 插图:第16章之诸葛亮

插图:第16章之诸葛亮

2025-03-31 02:02:26

有人说我是从《三国演义》开始从偶像派进入演技派行列。

我敢接诸葛亮,得益于我在学校排的大戏《赵氏孤儿》,我演程婴,整个话剧演出中,连个上厕所的机会都没有,从40多岁一直演到70多岁,有了这样演过历史人物的经验,我才敢接诸葛亮。

本来是让我演周瑜,后来因为要求诸葛亮比刘备、关羽年轻,原来准备演诸葛亮的李法曾老师比他们大,导演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开始我觉得这个人物太难演了,因为家喻户晓,把人物很清晰地理出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就从背词开始吧,导演给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拿了几段大词去背,过完瘾之后来录像,比较重要的段落:隆中对之类。

导演当时跟我说你先不要想别的,把这个背下来,之乎者也很难背,但是背下来你心里就有底了,如果你台词都拿不下来,根本无法进入表演。

所以刚开始还是用比较笨的方法,下了很多功夫。

我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比较满意的是在晚年诸葛亮,这实际上是在早期拍的,先拍的中期,后拍的晚期,再拍的出山,两年半的时间。

我应该感谢张绍林,他拍六出祁山这个段落,顶了很多压力。

我们一起去街亭,去五丈原,逐渐有创作上的信任和默契,最后诸葛亮死前的那些戏还是蛮感人的。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忠义,而不是枭雄的奸诈,并不是说你得了天下你就是对的。

《三国演义》有很多因果关系,曹操当年借衣带诏废了汉献帝,最后他的孙子也被司马炎用衣带诏废了。

也有人说诸葛亮这么大本事,为什么不把刘禅废了,那不就改变局面了吗?其实封建知识分子最高的理想是为王者师,就是辅佐一个有为的君王治理天下,诸葛亮就是这么做的,形成了六出祁山屡战屡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悲剧。

导演精文戏精拙武戏 《三国》收视高争议大(…所以,这个人物演到最后不是去演忠贞、智慧,我更多找到的是他的孤独,这个东西始终引导着演员走一条不一般的路。

从刘备去世,白衣渡江,诸葛亮已经长叹一声,蜀汉气数休矣,那后来之所以能够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要维持这个政权,只能以攻为守。

虽然老百姓有怨言,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但是如果不攻击敌人,敌人的势力迅速发展,那蜀汉就灭亡得更快了。

而且有很多情况,刘备为了给兄弟报仇,不听诸葛亮的话,非要过江跟孙吴干仗,破坏了孙刘联盟。

但是因为三顾之情,托孤之重,对他心理造成压力,中国知识分子一诺千金,我答应你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完,这种英雄悲剧,才是诸葛亮晚期最好看的戏。

我说我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能不能再演绎一番晚年的诸葛亮,正好我这个年龄也差不多到了可能会有一些新意的东西,甚至某些东西超过了《三国演义》后半部的描写,这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咱们也试一把。

(4)批评声浪被时间冲走《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大关节上七实三虚,具体故事七虚三实,而电视剧表现的主要是传奇故事这一面,却是正剧风格,旁白的穿插更使它比历史剧还有历史感。

央视的片子永远不会像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作品一样完全采用大众视角,也拒绝煽情和戏说。

当袁阔成连说带评地说起二君侯的英雄豪气和刚愎不融时,会让人由衷地产生一种自家人的感觉,但电视剧《三国演义》始终有一定的距离感,始终知道是在看戏。

这部剧播出的时候,收视率很高,评论界批评的声音也很高。

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电视剧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应该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和艺术创造,即使是改编名著,也必须放开手脚。

可是《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册立场未变,情节发展未变,人物关系照旧,就连台词也是大段地取自原著的浅近文言,以致于不得不打上字幕。

历史剧往往过分拘泥史实而疏于创造,而这部电视剧走得更远,甚至掉进了忠于话本小说的桎梏里,可见创作者思想僵化,才思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