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镜头扫过紫禁城,一方镏金大印落下,上书不是历史,印文边上是民间故事的字样。
这个举动开宗明义,告诉那些寻章摘句的迂腐之辈,不要在此纠缠是不是历史的话题了;那些喜欢用意识形态挑剔电视剧的人,不要指望从这里抓住导向上的错误。
这就是弄了些好看又好玩的民间的段子,用通俗剧的叙事模式讲出来,娱乐大众,服务观众,讨好群众。
主创们用不是历史获得了创作自由,作品中充满了游戏感。
全剧一上来就是乾隆皇上欣赏西洋音乐,一群着中装的高鼻子蓝眼睛拿着希奇古怪的乐器在大内演奏。
皇上听得入了迷,闭着眼睛晃悠脑袋,一终妃嫔用花盆底儿打拍子,全体陶醉其中。
一曲终了,乾隆命令和珅点评,这家伙清了清嗓子大言不惭地说:老巴(指作曲的巴赫)挺逗的,听着乐和,听得人心痒痒、手痒痒、脚也痒痒。
拉小琴儿(指小提琴)的不错,一会儿一块儿拉,一会儿自己来两下,满勤快的。
最不像话的就是这个拉大风箱(指大提琴)的,对,就是你!高兴了就锯两下,不高兴了一动不动,有时懒得锯,敲两下就完事了,你糊弄谁呀?这番近乎恶搞的话把洋鬼子们逗得大笑,也确立了本剧幽默滑稽的风格。
皇上赶紧止住了和珅的酷评,但别以为他能有多高的见识,说你们的乐音虽然不错,但音律的正宗在我天朝。
然后派人带洋人们去看老祖宗留下来的编钟。
这一段君臣轮流露怯,分明是来自民间段子。
接着,刘墉出场。
开龙门,入科场。
腐败风烈,考场舞弊明目张胆。
刘墉得罪了和珅,名落孙山。
一气之下,刘墉改了贡院的名字,皇上雷霆震怒,刘墉趁机揭出有人泄题牟利之事。
乾隆亲自考核新中的三甲,妙趣横生。
皇上跟状元对对子,出上联:一行征燕向南飞。
状元郎答:两只烤鸭往北走!皇上以正月为题,命榜眼作诗一首。
榜眼声情并茂地唱了一曲:正月里来正月正,我和小妹妹去观灯。
红灯绿灯都是假灯,小妹妹才是真亲!这一段的笑料显然也是来自民间故事,但科场舞弊案却是雍正年间的事情:当朝一品张廷玉的弟弟张庭璐卖题求利,事败后被腰斩于西市。
这就进入了《宰相刘罗锅》的另一个重点诉求:反腐败。
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皇上南巡,明令一切从简。
江苏官员担心过于铺张惹恼皇上,和珅笑吟吟地指点说:一切从简是说给那些百姓听的,和谋多年陪王伴驾,深知皇上喜欢热闹。
上回山西官员大肆操办,皇上龙颜大悦,他们不就都升官了吗?江苏官员出了定心丸,无所顾忌地折腾起来。
知道乾隆喜欢跟高僧谈经论道,就以四百两银子一人收买穷读书人剃头充做假和尚。
执行政策的力度太大,把新任江宁知府刘墉也给摁住剃了光头。
知道乾隆图吉利,县令和巡抚你挣我抢地迎来个祥瑞麒麟,本指望加官进爵,谁承想祥瑞现了本色是条小狗,反倒让县太爷人头落地。
这些官场的陋习和丑态,跟现而今的逢迎上司、虚假政绩何其相似。
刘墉响应皇上号召禁娼妓,不想家将张成抓来了正在妓院寻花问柳还打死人命的真龙天子。
刘墉想出一计,在昏暗的灯光下夜审皇上,故意不看清他的脸,又趁失火之机将他放走。
这一段显出了刘墉的急智,每临绝境必有起死回生之术。
后来,刘墉得罪皇上被贬回山东老家,故意卖个破绽给和珅,假装用二十只大木箱往家运金砖。
和珅上钩,在皇上面前夸下海口,说要揭破刘墉伪装清官的画皮。
金殿之上对质,刘墉的金砖不翼而飞,和珅明知再次上当,却不得不拿出家里的金子垫上。
电视剧跑到清朝反腐败 刘罗锅全靠脑筋急转弯…至此,《宰相刘罗锅》的三大法宝尽出,那就是:民间笑料、反腐倡廉和智力急转弯。
后来的故事也一直是围绕这三样做文章。
真假皇上那段,大臣保媒拉纤,皇上眠花宿柳,弄了个假皇上呆在宫里装模做样,被刘罗锅揭破。
乾隆沉迷酒色,被刘墉抬出康熙遗训治住。
皇上气不过,反过来测试刘墉自己能够美色当前而私德无亏。
他命令自己的嫔妃伺候刘墉,刘墉果然中招,然后又巧妙脱困。
等等。
谈到这部剧受欢迎的原因,主演张国立说:第一因为我们在一个方式上禁锢的时间太长了,让我们看不到本来戏剧中有这样的一个门类,‘文革’时期的文艺作品,基本上是假大空的状态,它违背了创作规律。
第二我觉得文艺作品有娱乐功效,过去我们忽略了它,我们一直在讲意识形态,但是首先应该有娱乐,寓教于乐的,不要给人上课。
包括到现在电视里的学者讲历史人物,也吸收了戏说的风格,观众感兴趣的地方他们会多说一点,甚至会演起来。
这种娱乐的成分让人家更喜欢听了,更关注这件事了,所以我觉得本身它就是一个创作规律中应有的东西吧。
(2) 现代高人加工传统相声这部剧由北京文艺音像出版社出品,秦培春、石零、张锐、白桦编剧。
《宰相刘罗锅》的原料非常庞杂,包括正史、野史、民间故事、单口相声。
尤其是传统相声《官场斗》,为该剧提供了丰富的笑料和情节。
《官场斗》又叫《君臣斗智》,来源于长篇竹板书《刘公案》,大约成书于道光年间。
前辈相声艺人穷不怕常说的《乾隆爷打江南围》,即是此段的前身。
清末阎德山、李德钖(万人迷),对之又有较大发展。
后经张寿臣及马桂元整理修改,开始定名为《满汉斗》。
传至刘宝瑞、王长友、刘奎珍、冯立樟等人,也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润色。
现在电台还经常播放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说的《官场斗》。
刘墉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君无戏言的规则为百姓做好事,一次又一次借助语言游戏逃出生天,比如说刘墉奉命去死,在水边遇见屈原那段,几乎原封不动地搬自《官场斗》的第三十回《罗锅交旨》。
本剧由张子恩和韩刚导演。
张子恩是第四代导演,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早年间,他以美术的身份参与了《西安事变》《锅碗瓢盆交响曲》《生活的颤音》等影片,跟老导演崔嵬、成荫、陈怀恺合作过,也跟同辈导演吴天明、滕文骥合作过。
在和导演的沟通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很多想法,比如一个场景的布景,他会把它安排在一个最容易调度、最适合表达的位置上。
吴天明做西影厂的厂长后,就提拔张子恩做了导演。
当时,《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的编剧张子良写了《默默的小理河》的剧本,以延安保卫战为背景,却不是正面讲战争,而是当年流行的探索片。
1984年,张子恩导演了第一部作品《默默的小理河》。
八十年代中期,他成为内地武侠片的代表人物,根据冯骥才小说改编的《神鞭》曾风靡一时,于承惠主演的《黄河大侠》取得了不亚于香港功夫片的成绩。
九十年代之后,张子恩进军电视界,导演了《宰相刘罗锅》《慈禧西行》《珍珠翡翠白玉汤》《康熙微服私访记1》《绍兴师爷》《上错花轿嫁对郎》等取材于民间故事的电视剧,赵薇主演的《京华烟云》是其最近的作品。
电视剧跑到清朝反腐败 刘罗锅全靠脑筋急转弯…张子恩说,当初投资方选择清宫戏的依据有三个:一、前期有大量现成的清朝布景、服装设备,随时可以启用,相对降低成本;二、不像现代剧,古装剧还有希望卖出海外版权,一个片子卖两份甚至好多份钱,何乐而不为;三、从观众的收视要求说,他们逛过故宫、颐和园,听老人讲过前清逸史,对这一题材有先天的亲近感。
而对于演员来说,古装剧报酬相对要高,原因也在于古装剧更卖钱。
《宰相刘罗锅》40集,张子恩导演了19集,韩刚导演了21集。
韩刚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导演中的获奖大户,第一部电影《中彩》获1987年度第七届欧登塞国际电影节导演奖,电影《葛老爷子》获1993年度第一届长春电影节银鹿奖。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咱爸,咱妈》在同一届获奖,在金鹰奖的颁奖历史上尚属首次。
中国人拍摄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出任总导演,全部起用外国演员,在外国拍摄完成。
韩刚说,1993年以前,内地古装戏基本是正剧,演义的东西比较少,依据史实的比较多。
而刘罗锅的故事在中国北方流传广泛,他本身就是个传奇人物。
我们在做这部戏的时候,就以传奇的东西为重,做成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把原来的架子放下来,希望和老百姓有一个比较近的沟通和互动。
在戏的把握上,以轻松幽默的风格为主,最后播映的时候效果比较好。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制作上还是显得粗糙。
但在9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整个制作水准比较低,《宰相刘罗锅》在当时还是比较高的。
这部剧播出以后,韩刚又收到多个关于刘罗锅的剧本,什么《刘罗锅断案》《刘罗锅传奇》,他不愿意成为类型化的导演,就全都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