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本是神通广大、勇敢无畏的完美型人物,小孩子自然会觉得可爱好玩,大人却难免觉得有距离感。
在《困囚五行山》一集中,孙悟空被如来压在山下。
电视剧通过各种手法加强了他的弱者身份。
先是他在山下苦苦挣扎,天庭里的诸位神仙却在开怀痛饮,两边的镜头来回闪,再配以欢快的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此刻,我觉得仙界这帮家伙面目可憎,而猴子处境凄凉。
接着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孙悟空一边喊着如来,你骗了俺老孙,一边痛苦地低下了头。
一曲深情惆怅的《他多想是棵小草》的歌声唱响,表述了猴子渴望自由的心愿: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雷鸣电闪,也落个逍遥自在,也落个欢心爽快。
接着是一个细节:原本来去无踪的孙大圣,吃个猴子都得假手牧童去摘。
至此,孙悟空彻底被塑造成一个蒙冤被屈的凡人形象,惹动了观众大把的同情。
之后,每当猴子和师傅反目被赶走的时候,总有委屈的表情和充满别意的歌声。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2)唐僧在原著中纯粹是个昏虫,认死理儿,不知变通,聒噪不休,老是帮倒忙,老是记吃不记打,很让人讨厌。
在电视剧中,师徒喜相逢,就给老和尚加了一段类似晴雯补裘的戏--连夜为孙悟空赶制虎皮裙。
原著只是简单一提,在这里通过镜头重点表现,自然给唐僧加分不少。
在后来的唐孙观念之争中,唐僧冥顽不化的感觉也少了。
猴子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老和尚是心如古井的菩萨,沙和尚当苦力没有想法,而猪八戒最具人味儿,食色性也在他身上体现得最充分,馋懒奸猾、怨天尤地,一直在逗观众。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战斗场面与往往与书里不同。
比如说,《祸起观音院》那段,书里的黑熊精和孙悟空从早晨打到中午也没分出个胜负,以致于黑熊精要求暂停,吃完饭再战。
也就说二人武艺不相上下,猴子顶多也就强个精力旺盛,不用吃饭。
从菩萨后来给的待遇看,二人也是相同:你戴紧箍咒,我也有紧箍咒。
可是到了电视剧里,黑熊精让猴子三拳两脚就打趴下了,只不过逃到洞里,让猴子一时奈何不得。
《趣经女儿国》那段,书里的蝎子精一身好本事,似乎长着很多手,钢叉没头没脑地扎过来,孙、猪二人合战多时也占不得便宜。
妖精最后懒得缠斗,使了倒马毒桩,将大圣和八戒蛰倒。
到了电视剧里她就战斗力平常,靠了一把勾魂摄魄的琵琶弹得猴子头昏眼花,才着了道。
而猪八戒因为色心大起,凑得太近,才被蝎子蛰中要害。
《智激美猴王》那段,书里奎木狼变化的黄袍怪也曾跟孙悟空大战了五六十个回合,到了电视剧里完全不是对手。
当然,原作似乎就有点问题,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天界所有人马都困他不住,而奎木狼不过是二十八宿之一,到了凡间怎么反倒跟老孙本事仿佛?原著里有很多妖精功夫不逊,又有法宝,孙悟空处处败北,次次找观音菩萨,显得当年的齐天大圣浪得虚名。
这么看反倒是电视剧的设计更严谨了。
电视剧跟原著贴得很紧,但也有几集体现了编导的创新,算得上一戏一格。
《计收猪八戒》是照八十年代盛行的轻喜剧拍的。
所谓轻喜剧,既不像周星驰的癫狂喜剧,也不像《围城》的幽默喜剧,就是半喜剧不喜剧,把日常生活略做夸张弄成笑料。
猪八戒强占高翠兰,手段恶劣,关在后宅子里,一发半年也不曾见面,更不知死活如何,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
而且一进门见着猴子变的翠兰一把搂住,就要亲嘴,可见早已生米做成熟饭。
可是到了电视剧里就喜兴多了,形象也正面多了。
先是老猪抱打不平,救下被地保强抢的高小姐,然后着重表现了他的干活蛮力和吃饭海量,高老太太是越看越欢喜,就许了这门亲事。
摆酒当日,老猪喝得酩酊,醉后暴露了嘴脸。
这段拍得妙趣横生。
高家毁婚,老猪把高小姐摄入后院,关了起来。
直到猴子到来,老猪也没真的去动高小姐,一直保持绅士风度。
收猪八戒的过程中,老猪被猴子反复捉弄,洋相出尽。
这一集,基本感觉不到驯化前老猪的妖精气质,只是觉得好玩。
到了《坎途逢三难》里,他又掉进了黎山老母和几位菩萨设下的局里,撞天婚配女婿不成,被吊在树上过了一夜。
《三打白骨精》玩的是恐怖气息。
一开始就是重雾叠嶂,幽暗洞穴,鬼火磷磷,白骨一堆突然化作杨春霞扮演的白骨精,很是吓人。
白骨精幻化的少女、老妪、老头也不是像原著中那样随便变化、凭空而来,而是实有其人。
一家三口在山前犁地时,被一团黑云摄入洞中。
白骨精迷了少女的魂,当场吸了她的血。
这几处都有些糁人,我女儿作为《西游记》的忠实观众,独独不敢看这集。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