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风靡全国,除了本身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引力之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八十年代的电视荧屏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庙堂的、正统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日渐式微,而民间的、草莽的、黑白杂陈的好汉男儿日渐走俏。
改革开放前,影视中只有一种英雄,趟地雷、炸碉堡、拦惊马、斗特务的革命英雄和模范人物,《霍元甲》里出现了泛爱国主义的民间武林英雄;《射雕英雄传》里出现了坚守传统价值观的侠义英雄,最高境界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上海滩》里的许文强是个黑白不分的赚钱机器,又分明良心未泯;他周旋于冯敬尧和山口香子之间,又为精武门两肋插刀;他为了个人利益和恩怨而大开杀戒,但有时又带了三分爱国主义的本能。
观众以前只见过佯狂假谬的正面角色,像《英雄虎胆》里的侦察科长曾泰,土匪气和泡小妞都是迷惑敌人的障眼法,而其本质是红亮正气的。
而许文强则不然,他的内心里就渗透着黑白两种元素,上海是个流氓世界,你要想飞黄腾达就必须卑鄙。
随着三突出创作原则消退,人性化书写抬头,许文强这样亦正亦邪的人物被观众认可,而且爱得一往情深。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到80年代后期,甚至一些庸俗的、痞气的、躲避崇高的小人物,比如王朔小说里的那些顽主,也得到了观众的欢心。
跟以往的一元化认识相比,多元价值观的呈现是一种进步。
《上海滩》头说惶恐 润发情路叹零丁(3)此外,好的电视剧必得借助好歌才能飞得更远,《万里长城永不倒》之于《霍元甲》,《沧海一声笑》之于《笑傲江湖》,《胜利在向你招手》之于《敌营十八年》,《千里刀光影》之于《四世同堂》,《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之于《便衣警察》,《敢问路在何方》之于《西游记》,都是不可或缺的华彩乐章。
《上海滩》的主题歌由顾嘉辉作曲,黄沾填词,叶丽仪主唱,它和电视剧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一起创造了八十年代中期的收视奇迹。
八十年代,内地电视剧在茁壮成长,香港电视剧在内地不断掀起收视热潮。
《上海滩》之外,其他两部民国戏也在内地获得了成功。
1982年版《万水千山总是情》,由汪明荃、谢贤、鲍方、吕良伟、郭峰等主演,描写了三家人两代的恩恩怨怨和情感纠葛,剧情跌宕起伏,催人泪下。
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莫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聚散也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剧中的主题歌与《上海滩》一样,成为在内地流行程度最高的粤语歌曲。
1980年版《京华春梦》改编自张恨水先生的小说《金粉世家》,由汪明荃、刘松仁、汤镇业、鲍方主演,描写了民国初年一个大家族的盛衰变迁。
刘松仁演的金燕西和和汪明荃版冷清秋,给内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戏里戏外的离奇遇合谁都得承认,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是《上海滩》中各自角色的最佳演绎者,每个人都不可替代。
周润发在此之前也算是无线的当家小生,《上海滩》使他成为无线一哥。
据说,他为了这部戏专门研读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历史,这对其塑造角色多有裨益。
不过,《上海滩》本就不以考据和写实见长,周润发的成功更主要的是俊朗的外形、潇洒的气质,满足了观众的爱美之心,而悲剧结局又激发了观众的无限同情。
周润发多年以后承认自己演这部戏时还不成熟,很多地方表情僵硬,这是中肯之言。
他当时的确是三分演技派、七分偶像派,对于宠爱靓仔的观众来说也就足够了。
赵雅芝当时是无线的当家花旦之一,她在《上海滩》里演出了大家闺秀的魅力。
吕良伟拍《上海滩》之前还是新人,被监制招振强慧眼看中,一举成名天下知。
刘丹扮演冯敬尧,也有出色表现,初出茅庐的汤镇业扮演了陈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