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上海一家人》说的是上海版阿信沈若男在冒险家的乐园艰苦创业的故事,黄允编剧,李莉导演,李羚、谢园主演,在全国广受欢迎。
若男一边沉的短发成为流行款式。
1994年的《孽债》是沪语电视的杰出代表,叶辛编剧,黄蜀芹导演,赵有亮、严晓频、吴冕主演。
时至今日,重播的《孽债》仍有不少观众。
当年,几十万热血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
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
在边疆,他们抛下的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瞒着养父母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寻找亲生父母。
然而,亲生父母都有了新的家庭,他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炸响。
这样的亲情戏、苦情戏至今仍是最有效的催泪武器,占据着每年国产电视剧的最大收视份额。
说起来,港剧都是以商业性见长的,内地电视剧却要讲究个深刻内涵,港剧往往是通过满足观众的某种心理需求、产生明显的审美快感而受到欢迎的,而内地剧往往是触动了公众的某根敏感神经、产生了社会话题效应而引起关注的。
看看《上海滩》和《孽债》的品相和内涵,各自的特点昭然若揭。
1985年,《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通过不同的路线,在中国内地得到了深入渗透和持久传播,开创了港剧在内地的黄金时代。
此后,再没有哪部港剧在内地的影响力达到它们的高度。
武林至尊老《射雕》 佳人薄命翁美玲(1)1985年注定是内地和香港文体交流大事频发的一年。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内地和香港的经济、文化、体育交流活动陡然增加。
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香港市民和大陆百姓之间仍然存在着很深的隔膜感。
在内地人看来,香港是一片灯红酒绿的资本主义世界,香港人跑马跳舞、腰里多金,虽不能说须仰视才见,心中总有一些敬畏感。
在香港人看来,内地是一片资源丰厚、人口众多的发达地区,内地人就是土包子和乡下人的代名词。
香港人在内地人面前的优越感简直波涛汹涌,而内地人对香港人的势利和傲慢也一肚子意见。
这在两边的文艺作品中也都有反映,内地影视剧中时不时出现留着长发、打扮成富商样的香港骗子,而港片中出现的内地表哥要么左得要命,要么土得掉渣。
后来,香港导演张鑫炎来内地与众多的全国武术冠军们合作了电影《少林寺》,创下了港人主导幕后、内地武星出力的武侠功夫片拍摄模式。
由于内地消费水平低,人员工资低,真山实水美不胜收,武术队员在打斗技能上远胜香港明星,而且吃苦耐劳,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来到内地拍片。
内地人抱着一种虚心学习和筑巢引凤的心态,为香港剧组大开方便之门,香港大导演李翰祥来京拍《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在故宫内畅行无阻,一律实景拍摄。
这在今天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事了。
当然,内地和香港不仅有和谐的交流,也有激烈的碰撞。
1985年5月19日晚上,第十三届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东区第二大组第一小组中国队和香港队的比赛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上演。
那时候的中国队不像现在这样孱弱,拥有众多的亚洲级球星,实力远在香港队之上,他们在赛前考虑的不是如何赢得比赛的问题,而是想着比赛中灌香港队几个球才肯收手。
然而足球是圆的,在这种盲目而浮躁的心态中,在打平就能出线的大好形势下,中国队输了个1:2,失去了晋级资格。
赛后,失望的球迷发生了骚乱,砸烂了一些汽车,愤怒的吼声久久地回荡在工体一带。
这就是足球史上有名的5-19事件。
这一突发事件其实也反映出了内地人对香港的微妙心态:泱泱大国使出浑身解数,还是奈何不了自己寄养在别人家里的孩子,不免脸上无光。
这毕竟只是个小插曲。
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无可阻挡地越来越密切。
来自香港的剧组穿行在内地的古迹名胜之间,来自香港的功夫片每每创下观影热潮,来自香港的电视剧也在不断掀动收视热浪。
1985年最为火暴的两部电视剧都是香港制造:一个是许文强风衣礼帽闯荡江湖的《上海滩》,一个是傻郭靖九死一生成长为侠之大者的《射雕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