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是抗战时期的平民史诗,既有国破山河在的宏辽历史背景,又有细致入微的市井人物群像;既有北平生活常态中的文化细节,又有大难临头时人们舞出的不同风姿;既有在死难的旋涡里淬火成钢的隐士,又有浮游在美食文化里全无人之风骨的蠹虫;既有被侮辱被损害民族的无以言表的悲愤,又有毫不留情的充满嘲弄的对鬼子汉奸的无情揭露。
当然,既是史诗,难免会出现拖沓和臃肿的局部,难免写到擅长处偏离主题忘情狂舞,这都很正常,事实上史诗都做不到厚重沉郁又结构轻灵。
电视剧《四世同堂》由林汝为(执笔)、李翔、牛星丽编剧,李翔和牛星丽都是人艺演员,李翔长期扮演骆驼祥子,牛星丽是《茶馆》中卖女儿的康六。
电视剧在精神上完全忠实于原著,抽象文字具像化以后,那股澎湃的激情还在,民族气派和京味儿风格还在。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平底层人物中深入骨髓的太平民情结。
祁老太爷作为四世同堂的尊长,把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当作自成一体的王国,他的信条是:咱北平是块好地方,多大的乱子,也过不了三个月。
诗人钱墨吟沉浸在自己的诗画天地中怡然自乐,与外人素无来往;祁瑞宣主动扮演着撑持家庭的长孙角色,韵梅自觉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其他的京剧演员、剃头匠人、说相声的、拉洋车的,也都有稳定的职业以及和睦的家庭,只盼生活就这般平平淡淡到永远。
这种懒散自足的心态被鲜血和枪炮声打破了,在日渐窒息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不得不重新选择自己的求生哲学和路向。
钱先生觉醒以后送儿子去从军,感慨地说:我只会在文字中寻章摘句,我的儿子却能在鲜血中写诗。
马老太太却更加胆小怕事:日本人厉害吧,架不住咱能忍。
忍住了气,老天爷才保佑咱们不是?黑云压城,世道浇漓,离乱人不及太平狗,电视剧把这个痛苦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成就了作品的人文深度和情感力量。
它开播时赶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也赶上了一场文艺思潮的交锋。
1983年6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化日本法西斯分子的电视剧《最后一幅肖像》,《四世同堂》对此行了有力的批驳和反击。
天时、地利、人和推动《四世同堂》产生轰动效应。
当然,老版也有一些瑕疵。
比如说,为了点题居然不惜改变英国人富善先生的价值取向,在第17集中,他拿出一本斯诺拍摄的延安画册,告诉瑞宣:这才是中国的中流砥柱!而原著中的富善,却是最讨厌新的中国人,愿意为北平保守一切旧的东西。
究竟哪个形象符合英国人的思维,答案是一目了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