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温暖心灵的40部电视剧:黄金档 > 插图:第九章之赵宝刚

插图:第九章之赵宝刚

2025-03-31 02:02:26

大赤包和冠晓荷令人难忘,第一是小说里给的基础就好,两只苍蝇深扎于大粪中,可笑可恨。

第二是李婉芬和周国治的演技精湛。

李婉芬是人艺舞台上最有霸气和光彩的演员,在《四世同堂》之前,《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是她最有名的角色,《茶馆》里的皇后娘娘只有寥寥几句词儿,那种跋扈狂妄已然活现。

她的表演主张是:以生活为依据,力求真实自然,突出人物思想,不表演情绪。

最后这句不表演情绪恰恰击中了很多演员的要害,除了大喊大叫,他们还会什么?这就是艺术家和明星的境界之别了吧。

李婉芬一生多病,已于2000年冬天去世。

《四世同堂》燃九城 一曲高歌恨满胸(4)周国治2007年3月病逝,他把那种无骨小文人的感觉抓得极准。

书中有一个细节,冠晓荷和祁瑞丰参加皇军组织的良民测试,冠得了98分,祁得了92分。

不知道这样的测试是否真的有过,看可以想见老舍奋笔疾书时的愤怒和坏笑。

因为电视剧《四世同堂》大获成功,周国治和李婉芬两人也被请上了1986年春节晚会的舞台,共同出演了小品《送礼》。

反面人物可以尽情夸张,而正面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却一板一眼,前者抢后者的戏,也是个世界性的现象。

又在新版《四世同堂》中扮演了冠晓荷的赵宝刚评价说:我自己认为确实没演过老版的演员,从我饰演冠晓荷这个人物来讲,理念上应该是比老版的好,但是从客观理念上讲不如老版。

导演要求反面人物带有漫画式的状态,我觉得应该再回来一点,可能更准确一些。

加上常年不演戏,肢体语言需要训练,用起来不那么自如,所以整个这个剧看下来不是很流畅。

(3) 主创者说《四世同堂》是导演林汝为的成名作。

在拍摄这部电视剧之前,她已经在长春电影制片厂锤炼了好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回忆起这部戏上马的过程,她说:十年动乱后,文化一片凋零,很多书都烧掉了或者没有了,好不容易弄了一本老舍的书《四世同堂》,实在是太过瘾了,他写了抗日战争,但没有写战场,写了北京老百姓的反抗。

想搞电影吧,它这是100万字,你把哪个人物不要了,心里也觉得特别可惜。

后来我发现电视连续剧是特好的东西,长篇小说100万字,你让老百姓去读,恐怕没有那么多时间,连续剧每天有一段时间可以看一部分,就特有优势。

当时向领导打了一个报告,后来就讨论、决定要拍了。

但是社会舆论里头也有人认为,搞战争题材、反侵略的题材不写前线,就写一些老百姓、知识分子,有点不过瘾。

还有的人觉得老舍当时在美国写的,缺乏生活,其实他太了解北京的老百姓了,其生活毕竟是积累的结晶,他跟北京的老百姓是非常贴心的。

拍《四世同堂》的时候非常困难,一个是缺钱,另一个就是有人给我设了很多的阻力,说我没有名气,不配拍这个戏。

当时他们想要找老导演陈怀皑来拍。

陈怀皑是我的老师,他说,林汝为是我的学生,那是一个很用功的女孩子,我支持她拍,人总得实践,医生开刀给大大夫,他都从剌盲肠开始,而且是老师站在跟前,或者在那看着,他说这个人都要从一点一点成长,她在长影那么多年学习,我相信她能拍好。

当时如果陈怀皑答应去拍,那就没我什么事了,我仍然像以前的做一些什么群众工作。

所以这是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个人,我觉得他为人师表,提携晚辈。

要说这部戏的优点,我觉得当时演员素质都比较好,跟老舍老描写的这些人基本上吻合。

你像祁瑞宣这个人就很难找,过去咱们的抗日作品总有一股英雄的劲儿,可是这个根本没有英雄劲儿,但是我就不吃日本人这碗饭,另外他弟弟给日本人做事,他就教育他。

好象当时英雄可以作为主角,你不够英雄,就要摆脱以前的套路,一些个约定俗成的要求,很费劲。

赵宝刚有意思,我见他的时候,他挺有信心的,我就把剧本给他了。

他非常用心,悟性特别强,你点一点呢,他就会想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四世同堂》燃九城 一曲高歌恨满胸(5)加入《四世同堂》剧组是赵宝刚的人生转折点。

他在剧中扮演了祁瑞丰,并且担任了剧务。

那时演戏的门槛比现在高,作为业余演员的赵宝刚在剧组有些自卑,就连住房的安排似乎也分了三六九等。

赵宝刚当时在组里住在楼梯下方的那片空间里,所有的人上楼下楼都要经过他的床头。

多年以后,赵宝刚在很多场合都回忆了那段艰辛而又难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