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位置摆得比较正,不会计较待遇。
第一天拍我的戏,基本上全剧组都到了,说这么重一个角色交给了一个业余的演员去演,他到底有什么本事,我们要看一看他演成什么样,怎么导演就选上他了?我发现怎么那么多的人,别人说都看你来了。
我当时点人来疯,好像憋了那么多年了,终于有一个角儿了,而且我在之前做了非常详细的准备工作。
有一场戏是我一拳把蓝东阳给打倒了,然后就往回跑,一边跑一边往后看,不小心就撞到了冠家前面这个影壁上了。
结果就跑就撞,导演总说不行,拍了六、七条,当我回到宿舍以后,我一看我这个膀子全是瘀血。
当时就有这么一种心态,一定要演好,一定要认真对待,可能也没太注意自己的身体吧,可能是很真实的一种体验就去演了。
林汝为导演是长影的,摄影是北影的,包括灯光美术都是从电影厂搬过来的。
而且摄影棚搭景,用测光表一个一个量,现在都没有了,那个时候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电影手法。
那从演员的这个角度讲呢,《四世同堂》的好处是塑造的人物特别像那个时代的人,今天表现那个年代时候感觉会弱一些,但是那时的表演概念化一些,肤浅一些,人物还显得不够生动。
比较难办的是,今天的演员生活状态都比较好,突然你去让他演了一个小羊圈的贫苦人,你总感觉是装出来的。
他是一个明星,去演一个普通人的时候,往往带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气场。
我觉得林汝为是用心拍的,她对老舍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每个演员的气场都非常对,所以他就形成了一团气,即使说在结构上或者在镜头语汇上有一些失误,但是它气场在。
加上这部戏的美术很成功,细节非常到位,包括一些年代的色彩,还有北京地方风情的一些展示,民族文化特征抓的比较准,这些都是帮助片子成功的必要条件。
从导演的角度讲呢,他必须要对各个部门、环节认真揣摩,最后才能达到艺术要求。
十个月的拍摄周期,那真是非常细致,我能看到导演的用心良苦。
拍完《四世同堂》,赵宝刚正式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先做了6年剧务,在1990年拍摄《渴望》时做了导播,1991年以导演《编辑部的故事》成名,十几年来屹立不倒,佳作频出。
(4) 好歌传世《四世同堂》的主题曲《重整山河待后生》可谓艺术珍宝。
歌词写道: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作词林汝为,作曲雷振邦、温中甲、雷蕾,演唱小彩舞——小彩舞正是京韵大鼓名角儿骆玉笙。
1984年,林汝为请雷振邦负责剧中所有音乐的创作。
于是,雷振邦便指导中央歌剧舞剧院的温中甲和刚刚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女儿雷蕾一起创作《四世同堂》的音乐。
雷先生提出,《四世同堂》最好是选择最具老北京韵味的曲调,而京韵大鼓的韵律恰恰最接近这一表现形式,而且通俗、自然,易于被百姓接受。
而且老舍先生就非常喜欢京韵大鼓,曾创作过《鼓书艺人》、《方珍珠》等作品。
于是他们决定以汲取京韵大鼓中的韵律精华作为主题曲的基本曲调。
确定了这一创作思路后,雷蕾很快便完成了主题歌的初稿,并得到了剧组创作人员的首肯。
《四世同堂》燃九城 一曲高歌恨满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