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汝为回忆说,这个歌的头两句,老舍先生写的,‘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我接着写‘月圆之夜人不归’,写的这个心疼,老想流泪。
太平洋战争爆发那天我们赶上了,日本人直接就开进燕京大学把学校封掉了,我和我哥哥那时候很小,在野地里乱跑,清华外面是铁丝网,铁丝网挂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格杀勿论’。
我们也没学上了,每天都绕燕京的墙外面过去,快到老虎洞的地方有一个叫侦缉队,走那就听到各种惨叫啊,就是受刑,说是抓了抗日分子。
后面的词特别的难,大概写了一个礼拜。
我在长影的时候,就看了骆玉笙老师刚拍完的一部《剑阁闻铃》,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很像白居易的那首诗。
我一看觉得可了不得,她怎么能够?一个小老太太那么点,唱出那么大的气势?我就老想拜她为师,但是人家是天津的,而且我觉得高不可攀的,所以后来给《四世同堂》配主题歌时,我心里一下想到了她。
我就跟雷振邦说用请小彩舞唱这个主题歌行吗,敢吗,他说敢,就这样。
后来,雷蕾代雷振邦先生专程来到天津请骆先生演唱这首歌曲。
骆先生认真地看完雷振邦先生的信和《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曲谱后,爽快地就答应了演唱这首歌曲。
当时身兼剧务的赵宝刚全程参与了主题歌的录制,后来他回忆说:音乐创作是由我来安排和负责的,当时雷蕾和温中甲给了谱子,是京韵大鼓风格的,我当时试唱就觉得这个风格很好,非常贴这个片子,但是具体唱成什么样我也不知道。
后来请骆玉笙来唱,把她从天津接来,安排在中心后边小会议室里面排,椅子是我给码好的,然后就开始说试唱。
她一张口的时候,我突然就浑身发热,像一股暖流一样哗一下涌上来了。
然后就开始唱,唱着唱着我就受不了了,这个片子是我演的,加上又做了具体工作,对这个音乐有所企盼,但是这个音乐完完全全超过我的想象,太震撼了。
出来就有点受不了,就蹲在一个煤堆那儿哭了。
我就对骆玉笙老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后来这个歌全国家喻户晓了。
为了增加效果,这首歌后来又融入了电声,又把骆玉笙从天津请来,到北京的录音棚戴着耳机录歌。
走进录音棚时,骆玉笙先生说:我唱了一辈子,头一次在管弦乐队的伴奏下演唱,又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唱影视剧主题歌,有点紧张。
由于骆玉笙先生不很精通西洋音乐,对乐队指挥的动作不能马上领会,于是,骆玉笙先生就借助她的琴师,由琴师将指挥的意图传递给她,凭借这种方法与管弦乐队进行配合。
当乐曲结束后,整个录音棚非常静,过了几十秒以后,录音棚内外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雷蕾、林汝为都激动地掉下了眼泪。
这首歌很好地抓住了电视剧的精义,获得中国首届电视剧优秀歌曲评选的金奖,至今传唱不衰。
用赵宝刚的话说:《四世同堂》的音乐给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它有一种民族情绪,或者叫民族情怀,所以它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民族传统风格的乐式,加上编曲和配器,使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结合,同时具备了创新的成分。
它的曲调是有土壤的,所以能够生根发芽,而后来一些电视剧音乐追求新的东西,在中国整个接受层面上没有土壤,只能是一个小圈子接受的东西。
十年一觉《红楼梦》 几多天涯沦落人(1)1986年1月,邓小平的头像再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八十年代的前半程,中国的改革波澜壮阔,引起了世界的惊叹。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曾经抢手的布票、粮票、肉票、油票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不再短缺。
普通人从切身处境的变化,感受到了经济改革的巨大威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得到了真正的贯彻。
一份《高技术研究计划纲要》在1986年3月获得批准立项,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新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支持,史称863计划。
这一计划的实施,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缩小了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文化艺术领域一样跃动着澎湃的生机和活力。
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国际和平年音乐会上,摇滚歌手崔健穿了一身农装走上舞台,演唱了他的新作《一无所有》。
歌曲结束时,被震撼的观众起立鼓掌。
从此,他就成了青年人的音乐和精神偶像。
1987年,《当代电影》杂志连续三七刊登了关于娱乐片问题的大讨论,电影从艺术神坛上跌入民间文化的尘埃中。
随后,拍摄娱乐片被官方作为一个重要的引导方向提了出来,一大批国产武打、破案电影进占影院。
这一年,美国电影《霹雳舞》在中国年轻人中引爆了舞蹈激情,太空步、传感手、擦玻璃、肩转、背转,这些新奇的动作让人目眩神驰。
也许是受这部电影的影响,导演田壮壮拍摄了《摇滚青年》,记录和这段都市青年投身热舞的时代风潮。
由于影片新鲜、热辣、与年轻人息息相通,创下了300万元的票房纪录。
经济在机器的轰鸣中起飞,都市在多彩的舞姿中躁动,电影在娱乐的大旗下嬗变。
在价值更迭的社会气息中,中央电视台投拍的两部古典名著电视剧《红楼梦》和《西游记》先后制作完成。
古典名著是摹写中国人的最感性也最理性的教科书,从1982年到1997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将三、水、西、红四大名著全部搬上了荧屏。
这几部剧无一例外地走了精雕细刻路线,也无一例外地成为中国电视宝库中的经典。
(1) 争议《红楼梦》早在1979年,导演王扶林去英国访问的时候,看到莎士比亚剧作被大量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就产生了拍摄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念头。
回国以后,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电视台领导和红学家们的支持。
1983年2月成立了筹备组,5月成立编剧组,8月成立顾问委员会。
1983年2月成立筹备组;12月完成剧本初稿。
1984年春夏,剧组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红剧演员学习班,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的一百多名演员在此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才艺。
经过几次录象,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各自的角色,进入拍摄阶段。
历时3年大功告成,于1987年在央视开播。
此后,这部电视剧被称为87版《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