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36集,国家出资350万,潍坊农民资助300万,总共650万把这个戏拍完了。
那个时候物价便宜,好多地方都不要钱。
剧组的一些老人曾说起,现在不比当年了,所到之处你别说是中央电视台的,就是把电视台去掉说你是中央的,也得交钱。
如今,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已经关机,一共50集,总投资亿元,每集平均200万元还多。
说起经济账,王扶林感慨地说:如果《红楼梦》现在拍的话,我绝对是大富翁,但是那时我跟一般的国家干部没什么两样,除了一点补助,还有一点很低的稿费,大概一个月二、三百块钱。
看着现在有些比我差的人都住在别墅里面了,我也有羡慕的感觉,但是我觉得他如果不努力就只能是昙花一现,事业这个东西是不饶人的,一部戏20多年了还在那里播,这对我是最大的告慰。
(2) 三个文学青年87版《红楼梦》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首先是它在演员的选择上下足了功夫。
当时,经过认真的研究,剧组确定了用无名新人而不用知名演员的原则。
编剧周岭回忆说,刘晓庆演王熙凤就吃亏了,邓婕演王熙凤就占便宜了,刘晓庆要调用很多手段来说服观众这是王熙凤,这不是刘晓庆,邓婕不需要,她出来是个陌生的脸,大家只要根据自己的内心参照戏进行对比你接受不接受就行。
《红楼梦》播出以后,大家虽然觉得很陌生但是耳目一新,虽然跟自己的印象不完全重合,看一段时间以后差不多就全接受了。
根据周世昌先生的考证,从贾宝玉出生到故事结束,跨度是15年,书中人物多数是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年龄段,都是小儿女态。
最早曾有这样的动议:从小学中学当中选演员,但由于各种困难没能实现。
最后确定演员的时候,薛宝钗的演员争论比较激烈,张莉年龄感比其他人显得小,如果用她作为一个标准,其他人压成她的弟弟妹妹就好看了。
王扶林更是为选角煞费苦心:演员们当时都是中学毕业,受读书无用论影响,文化底子很薄,但是我选演员必须年龄小,因为宝黛钗她们在黛玉进府的时候,她们也就是十来岁左右,这个你不能违背。
如果找一个20几岁的明星来演,很多戏没法演,它有很多打打闹闹,儿童嬉戏的那种东西,你要成人来演就变成调情了,味道就不对了。
中央台要拍《红楼梦》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们纷纷想办法争取角色,有毛遂自荐的,有找人推荐的,有写信求角的,有跑到北京的,种种不一。
陈晓旭是辽宁鞍山话剧团的演员,当时18岁,她能入选是因为她的别出心裁的自荐信。
信里有两张登有她自己作品的剪报,一张画报封面,还有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
照片上的姑娘摆了一个标准的文静POSE:手抚着胸前的辫梢,一只手支撑在背后,坐在一片绿草坪上,显得恬静、秀美、纤弱。
姑娘在信里表明自己想演林妹妹,而且对这个人物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也谈到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卑不亢,娓娓道来。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写的一首诗《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家住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信息。
十年一觉《红楼梦》 几多天涯沦落人(4)一看这封自荐信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个聪明而有心计的姑娘,知道怎么在人群中凸显自己。
这封信打动了导演王扶林,陈晓旭获得了来京面试的机会,并顺利进入了红楼培训班。
当时,竞争林黛玉角色的还有张蕾。
论相貌,张蕾更漂亮一些;论气质,则是陈晓旭更接近内藏锦绣、多愁多病的林妹妹。
剧组委决不下,一直寻找更合适的林黛玉。
最后,天上没有掉下新的林妹妹,王扶林用了陈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