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第11章之王刘

2025-03-31 02:02:26

这些例子说明了《渴望》当年轰动的程度。

满大街飘的都是谁能与我同醉,相知年年岁岁的歌声,满世界的人都在谈论大成和慧芳的不幸。

观众发出了五花八门的议论:说刘慧芳嫁给王沪生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她的悲剧起源于错将同情当爱情了。

王家是个高层次的科研学术家庭,而刘家只是个普通工人家庭,他们之间怎么会有共同语言呢?要有也是当时特定形势下王家的一种求生方法而已。

刘慧芳这个反面教材说明,门当户对是个颠扑不破的婚姻潜规则。

说同样是出生在一个家庭里,刘慧芳的妹妹刘燕就不会犯这个错误,性格决定命运!说就是爱看刘大妈和燕子脆生生的京腔,尤其是她们俩拌嘴的那股子劲,听着太舒服了。

说从里头能看见许多家里头的老东西,道具制作挺讲究的。

说以前只能从《阿信》和《血疑》里感受东方人的家庭亲情,现在终于有了咱们自己的片子了,你说作家为什么就不能深入生活多些点儿《渴望》呢?当然,也有人对《渴望》的高大全和随意性大有不满。

说刘慧芳这个人物完美到了虚假的程度,是个不可理喻的奉献者。

说王亚茹和王沪生太没有人情味儿,编导对知识分子有敌意。

说田莉和肖竹心这两个人莫名其妙:田莉是个女医生,成天没什么正经事,专门撞破人家的好事;肖竹心仅仅为了赎罪,宁可不嫁不走,一心一意把旧情人的儿子培养成才,这根本不合常情。

《渴望》系列歌曲的作词者易茗回忆说:关于刘惠芳,当时是有些争议的,老百姓很明确,多数人喜欢刘惠芳,忍辱负重,替别人着想,很善良,但不同意见也有,比如说不符合妇女解放的潮流。

满城争说心中《渴望》 导演选角连蒙带诓(3)不管是赞还是弹,那是个满城争说《渴望》的年代。

往前、往后数多少年,没有一部电视剧能拥有这么多的铁杆儿观众。

导演鲁晓威说:《渴望》创造了几个空前的纪录,它开创了大型室内剧的形式,它率先将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原则融入到现实主义创作中去,它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收视率,再也不会有收视率的电视剧了。

它把电视剧这个通俗艺术提升为主流艺术,电视剧第一次作为国礼赠送给邻国朝鲜、越南,也确立了他们的欣赏习惯。

策划、监制郑晓龙说:中国自从有电视剧到今天,我觉得没有一部电视剧超过了《渴望》产生的轰动影响,就连我们自己也不能超越,这就是讲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喜欢。

(2)从启蒙到迎合的转身八十年代只有文化界,没有娱乐圈。

编导们想的是怎么表达关于社会和历史的宏大命题,没有人琢磨拍个什么戏温暖普通人的心坎。

《渴望》早迈了一小步,它不再玩深沉、玩理念,就是讲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几十年的恩怨纠葛,前期焦点是刘慧芳跟谁结婚,后期的主线是丢孩子、捡孩子、要不要孩子、还孩子。

从角色设定来说,基本上都是性格单一、没什么变化的人物,刘慧芳集中了男人心目中女性应有的全部优良品质;王沪生是小白脸没安好心眼,不成熟,糊涂虫,靠不住;王亚茹是个职业的麻烦制造者;宋大成是个电熨斗式的男人,负责熨平刘慧芳遇到的问题。

电视剧不再谈论个性自由和思想解的话题,而是回归到家长里短和世道人情。

它不再追求居高临下的震撼,而是寻求对等高度的共鸣。

它不再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只是要调动普通人的爱恨情感。

事实证明,这样的定位相当有效。

鲁晓威说:改革开放进程中,肯定会有见利忘义的,利益当头的,这个作品呼唤了人间真情。

里面像王亚茹、王沪生、刘大妈、燕子、宋大成等人物,都可能是生活真实存在的,唯独刘慧芳是理想化的。

这部片子歌颂的奉献精神被群众认同,它是一个互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