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拍到大闹飞云浦的时候,已经感觉到这个戏可能的轰动。
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准备做得非常充分,创作的主导思想也非常明确。
第一从表演上要还原于生活自然的东西,以生活的风格非常古朴地塑造这个人物,第二武打尽可能要避免香港当时的武打片很多,要避免假的东西,技术的东西,还是要有演员自身的素质,尽可能用长镜头来拍摄武打,所以拍摄之前就做了很多准备。
到大闹飞云浦,在一个塔的台阶上打,打完了以后,所有的人当场就鼓掌。
我从塔上跳下来的时候,当时在场的人都在鼓掌,我们自己都在鼓掌。
我记得是1982年春节前的年三十开播的,我在公共汽车第一次听到观众反映,说昨天晚上看这个武松,那个醉拳打的真好,这个演员太好了。
当时我就觉得有很大的欣慰,付出的辛苦得到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回报。
那时候挺出奇的,没有听到任何反面的意见,香港报纸都说正宗的武打、正宗的表演还在内地。
那时南斯拉夫有个电影《桥》,工程师去炸这个桥的时候就说,从建好的这个桥走了就没回来看我,说工程师是演员,讲的就是他的作品,做完了以后就完了,不再回来去欣赏它。
所以我那时候也受这个东西的一个影响,我就觉得事情做完了,不管是好的是坏的,我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自己努力过就可以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 《武松》还是老的靓(3)那个时候都没有经验,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威亚,尽可能都避免技术上的东西,在武打、表演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在石头上来回跑,从山下往下滚,在石头上硌得两个腮的骨头响。
在泰山拍这场戏的时候,有一个干休所的老军人,看见我从山上滚下来,当时就哭了,说小伙子,你太辛苦了,看电视这么简单,没想到你们这么受苦,他说我们打仗的时候觉得苦,现在看看你们也不轻快,他说谢谢你谢谢你。
当时武打当中用的器械,我们那时候用的器械都是真刀真枪,真刀砍的,所以我的手指头都差点砍没了,所以天天都在受伤,只要能爬得起来,只要能动得了,那种创作激情一直没有断,也没有人叫苦,那种集中力非常强。
(2)光彩熠熠的潘金莲《水浒传》里的武十回是影视戏剧改编最多的板块儿,武松的英雄形象一直保持,而潘金莲形象的塑造就复杂多了。
早年无声电影期间,1927年上海长城画片公司摄制了《武松血溅鸳鸯楼》,大东影片公司摄制了《武松杀嫂》,1928年大东影片公司摄制了《武松大闹狮子楼》。
三十年代后,中国出现了有声电影,1938—1940年上海华新影业公司相继摄制了《武松与潘金莲》等片。
解放以后,1963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应云卫导演,著名艺人盖叫天主演的彩色戏曲片《武松》。
这些片子基本上采取了《水浒传》原著批判潘金莲的立场。
六十年代以后,香港电影对《水浒传》热情不减。
开始还比较正统,1963、1964两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接连拍摄了《阎惜姣》、《潘金莲》(张仲文主演)两部影片。
到后来就走上了风月片、三级片的路线,李翰祥一生钟爱潘金莲的故事,先后取材《金瓶梅》拍过《金瓶双艳》《金瓶风月》《少女潘金莲》,制作考究,香艳异常。
其他比较有影响的还有杨思敏和单立文主演的《新金瓶梅》,王祖贤主演的《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而1993年高志森导演、毛舜筠主演的《水浒笑传》更是匪夷所思,把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害死武大郎的故事,改成武大郎和潘金莲合伙骗西门庆钱财,把西门庆弄了个不死不活。
在《水浒传》里,潘金莲是淫妇和杀人凶手。
在《金瓶梅》里,潘金莲是色情狂、性变态和奸诈的女人。
不管是传统戏曲片对《水浒传》的因袭,还是香港风月片对《金瓶梅》的发挥,这些作品都是常规的,没有形成轰轰烈烈的社会事件。
而纵观本世纪关于潘金莲的文艺作品,有两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判断。
上世纪二十年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写过一个《潘金莲》,把她写成封建婚姻的反对者,自由恋爱的追求者,并且有一点东方莎乐美的味儿,是一个叛逆的形象,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
有意思的是,这版潘金莲是欧阳予倩自己男扮女装演的。
到了六十年代,北京人艺演过一次《潘金莲》,刚刚一演就惹了麻烦:给潘金莲翻案还得了?虽没有大张旗鼓批判,但内部批判还是给欧阳予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八十年代中期,巴蜀鬼才魏明伦创作了荒诞川剧《潘金莲》。
魏明伦把她放在男子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同情、赞美、惋惜、谴责兼有。
这出戏形式上非常新颖:主线是潘金莲跟张大户、武大郎、武松、西门庆的纠葛,副线是施耐庵、贾宝玉、武则天、红娘、安娜·卡列尼娜、现代女法官、女律师等剧外人,给剧中人比较命运、交流感情、评说是非。
这些随意跳入跳出的手法在今天不新鲜,但在1985年的戏曲舞台上,绝对是大胆的创新。
长江后浪推前浪 《武松》还是老的靓(4)这版《潘金莲》相对传统认识来说仍是一篇翻案文章,立时在社会上引起震动,反对和拥护都很强烈。
《中国妇女报》为此展开了8个月的专题讨论,内容渐渐不限于戏剧本身,而成为有关女性解放的社会话题。
文化名流纷纷上阵,支持者包括吴祖光、巴金、萧乾、陈白尘、余秋雨等人,反对派有姚雪垠、林默涵、贺敬之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