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亲自出马,请了王朔、郑万隆、李晓明在蓟门饭店吃饭,给这部一片空白的室内剧出主意。
王朔当时刚刚经历了电影的王朔年,名声鹊起、春风得意,满腹的才华像流不尽的江水。
郑万隆当时的主要身份还是作家,《渴望》之后进入影视圈,策划和编剧了多部作品,如今是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文学顾问。
李晓明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笔杆子、《渴望》的主要编剧,在后来的十几年里,他不断有力作问世。
他们首先提出这部剧最重要的是好看,而在摄影棚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大老爷们儿当家肯定是好看不了,主角首先得是女的。
怎么才能让这个女主角抓住人心?四人把她们能想到的女性的美德,什么美丽善良、正直大方、忍辱负重全部集中到她的身上,然后让她不断地受人欺负、遭遇磨难,不怕观众不流下同情的眼泪。
不好的人不能是工人阶级,农民也不能瞎说,就设计了像王沪生这么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形象。
四人一番侃大山,就把《渴望》的主体架构给定了下来。
《渴望》播出时,四人署名在策划,在剧名之后隆重登场。
从此,策划这个原先带有一定贬义的词汇不迳而走,成为影视生产不可或缺的第一道工序。
满城争说心中《渴望》 导演选角连蒙带诓(6)然后是一边搭景,一边创作剧本。
编剧李晓明先写了17万字的大纲,勾划了东方温柔女性和恶大姑子的故事主线。
导演鲁晓威接手之后在大纲的指导下开始扩充剧本,同时着手寻找演员。
女一号刘慧芳是导演通过蹭饭选定的。
凯丽当时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女演员,她在筒子楼宿舍里从容不迫地接待了导演鲁晓威。
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剧会有后来的风光,反倒是一听说全剧长达50集就不太想演。
时近中午,导演还是没有走的意思,凯丽很家常说:就在我这儿随便吃点儿吧,也没什么好吃的,就是面条。
话音一落,导演就说了:你刚才的表情分明就是刘慧芳嘛,就是你了!男一号王沪生则多有周折。
鲁晓威当时一意想用空政话剧团演员濮存昕,可是人家没有档期。
鲁晓威就让导演助理赵宝刚去电影学院选演员,找到了孙松。
看了录象资料,鲁晓威觉得他太嫩,不太想用。
他听了天气预报知道下午5点有雨,就跟孙松约好5点钟到摄影棚见面,心想他到时候肯定不来,就有了不用的理由。
没想到,孙松5点钟真到了,被淋成了落汤鸡,鲁晓威被他的诚意所动,把他定为王沪生。
凯丽当过广播员,具有过目成诵的本领,背台词非常轻松。
而孙松是新人,头天下工夫背得很熟,一到实拍时就忘词儿。
不过他有自己的招儿,把台词写在小纸条上,根据不同机位摆在隐蔽之处,走位到哪里都有提示。
寻找刘大妈曾经是鲁晓威的一块心病。
形象对的口音不对,口音对的形象不符。
直到见到了孙松的母亲韩影,导演眼前一亮,那份神情和腔调,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刘大妈。
从此,王沪生的亲妈变成了他的丈母娘。
而在其他几位演员的选定,充分体现了鲁晓威导演纵横捭阖的大忽悠本色。
剧中的王亚茹是身遭不幸进而心理变态,以折磨刘慧芳为业。
导演想请黄梅莹来出演这个角色,但又怕她不接受这个坏得出奇的角色。
当时剧本已经出来20集,他只给黄梅莹看了前9集。
在前9集中,王亚茹基本上还是个正常人。
王亚茹看了剧本后毫不设防地来报到了。
肖竹心在剧中主要起搅和作用,戏也不多。
当时已经通过《篱笆、女人和狗》中的枣花出名的吴玉华嫌戏少,导演满口应承:你别看前头戏少,后头的戏都是你的!肖竹心满怀着憧憬就范了。
谁知道,在后30集中她还是没能逃脱黄花鱼溜边的命运。
有意思的是,全剧的第一个镜头是肖竹心的,最后也终结在她伸手摁门铃的画面上,吴玉华曾以此自嘲:我从头演到尾,我才是这部戏的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