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发端于八十年代末的毛泽东热发展到了最高潮。
1989年,权延赤写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畅销全国,这本装桢粗糙的薄书不再记述那些急风险浪的重大史事,而是倾注笔墨于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
这本书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但我不是权延赤本人,而是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
当然,宏大叙事仍在继续,《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等电影相继上演,观众再次看到了伟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大智大勇。
然而这一年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是盒带《红太阳》的无敌畅销。
这盒磁带正面是天安门,背面是故宫地面的老砖,主打歌曲是《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共收录了30首毛泽东颂歌。
这盘盒带由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出版,一个月卖了一百万张,创下了内地歌曲磁带的销售纪录。
其后是不断加印,也不断遭到盗版,到最后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天文数字销量,已经是无从考量了。
有人认为,这一文化现象是别有深意的,对历史的大肆寻访和大加歌颂,其实就是对现实的拒绝和疏离,毛泽东热席卷全国,意味着保守思想的抬头。
当年最具经典品质的电视剧有两部,一部是创造了空前绝后收视率的《渴望》,一部是创造了文人剧成功案例的《围城》。
前者延续了这一年浓烈的怀旧色调,后者则清新淡雅又妙趣横生,具备了永恒的人文内涵和艺术光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句充满歧视色彩的话传扬开来,说电视剧是给没文化的人看的,但即使是最自命有文化的人,也不敢说电视剧《围城》没文化。
在浩瀚的互联网上反复搜索,你几乎找不到关于电视剧《围城》的恶评。
《围城》大腕一个连 敢叫电视换新天(2)《围城》诞生于1990年。
那时候,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文化批评还没被娱乐八卦所取代,职业骂手和网络暴民还没滋生,还有人不问市场、不计成本地雕琢电视剧:十集的《围城》剧本准备了三年,实拍又花了半年多;主角个个形象、气质、演技俱佳,配角也无一人无来头。
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是绝唱。
(1) 三十年无人问,一朝上荧屏《围城》是中国最有名的文人小说,创作于1946年,小说中活画了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群像。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远离战争年代抗战救亡的宏大主题,这部小说长期受到冷落,尘封30年,直到1980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发行。
之后,随着文学风向的转变,加上海外学者夏志清的鼎力推荐,这部小说逐渐被读者认可、喜爱,一股《围城》热悄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