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温暖心灵的40部电视剧:黄金档 > 插图:第12章之方和孙

插图:第12章之方和孙

2025-03-31 02:02:26

一般来说,最小说化的东西和最影视化的东西,除非一方遭到毁灭性的损害,是不可能完全融合的,然而《围城》做到了。

尊重原著是《围城》编导最明智的抉择。

如今,小说改编影视,聪明的原作者会只管收钱,不问改编。

这多半不是基于信赖,而是因为对改编者彻底丧失了信心。

交出去的小说泼出去的水,你们想怎么改怎么改,就当那不是我的作品了。

对于《围城》的改编,钱钟书最初的立场是不支持,不反对,也是眼不见、心不烦的意思。

一般而言,编导不管是出于证明自己还是艺术需要,总是要动原著。

导演兼编剧黄蜀芹和另两位编剧最初也想大刀阔斧,改着改着发现此路不通,又回到了萧规曹随。

不再添砖加瓦,不再乱说乱动,把太枝蔓的东西删掉,把散乱的同类项合并,把不清晰的地方补足,就得到了一个好本子,一个钱钟书、杨绛认可的本子。

(2)剧中人符合观众想象剧本落定以后,选角就成了头等大事。

黄蜀芹说:小说都是行为、语言还有人物关系,我觉得不那么难。

难的是什么呢?是社会氛围和人的选择。

拍《围城》第一个来找我的陌生人是英达,他刚留美回来。

陈道明是我去找的,吕丽萍当时在上影工作,也是我去邀请的。

我后来写文章把所有演员叫做‘72贤人’。

人家都三、五十集,我们一共才十集,有72个人物,每个人才一点点时间,就那5个主角出来得多。

其他的60多个人呢,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特点。

他们都说,你怎么专找歪瓜咧枣,就是想一下子把观众吸引住。

上海人艺、上影、北京人艺很多演技派去演小角色,都是冲着《围城》来的。

《围城》大腕一个连 敢叫电视换新天(4)文学名著上电视,最难的是让荧屏形象与观众的文学想象相吻合,《围城》这点做得非常好,很多人物像是从书里直接跳进电视机。

在上上人物榜上,方鸿渐可以排在第一位。

陈道明刚开始也找不到感觉,拍了一个月才渐渐入戏。

他用了一惊一乍表演法,总是神情落寞地游离于周边环境,每被旁人问到和提及,都是先吃一惊,才回过神来。

这制造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也在不断深化人物性格:方鸿渐永远是个尴尬的局外人。

陈道明祖籍浙江,长于天津,在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之前,他曾是天津人艺的学员。

为了得方鸿渐那句李先生不得了,了不得的神韵,他练出一口尖声尖气的上海普通话,这种口音使方鸿渐耍贫嘴的时候如虎添翼,酸腐小知识分子的风采尽出。

《围城》播出之后,钱钟书给陈道明写了一封信表示嘉许之意。

多年之后,陈道明提及了这封信,但他不愿意借故去的人抬高自己,没有透露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