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魏明伦《潘金莲》之前,1982年的电视剧《武松》也悄悄地对传统的潘金莲形象进行了正面修正,而且演员牟霞的表演十分精彩。
由于这部戏中武松的光芒太过耀眼,人们忽略了这个拳头上跑马的婆娘。
这个潘金莲既不是传统淫妇,又不是被动的良家妇女,既有风情,又有主见,这个处理肯定不同于原著,但也没把人性化手法滥用。
牟霞演得很细腻:初次见着武松就心里波动,喝酒呛着了;雪天挑逗武松时穿得很艳,眼波流动,言语温存:你若有心,就吃了我这半盏残酒。
武松忍无可忍,打落酒杯怒斥:我武松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是那伤害人伦的猪狗!潘金莲受辱,一边哭一边自辩是个不戴头巾的男子,如何拒绝张大户被迫下嫁武大郎,听得武松的态度也软了下来;武松出差前叮嘱嫂嫂扎紧篱笆,篱牢犬不入,潘金莲眼角含怒地顶回去:我是个叮当响的婆娘!我到了武家,谁家的犬儿进来过?公允地说,这版潘金莲比后来央视版《水浒传》里那位更有艺术光彩。
(3)幕后故事和经典画面《武松》的导演是王俊洲、刘柳。
王俊洲是祝延平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同学,是《武松》剧组的灵魂人物,他还在剧中扮演了张都监。
导演刘柳在《武松》中扮演了老总管--一个忠心耿耿的家奴。
摄像孙周是个有心人,在拍摄的过程中向前辈潜心学习,不久就独立执导了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电影《给咖啡加点糖》《心香》等,如今早已是功成名就的大导演。
孙周的最新电视剧是去年在央视播出的《相思树》,塑造了一个老好人康凯。
在遍地灰色人物的荧屏上,这个朴实的形象反倒新鲜、独特而时尚。
《武松》深受欢迎,不能不提武打设计。
在《武松》之前,刘家良已经设计出了观赏性和实用性一体的《少林三十六房》,袁和平已设计出了融搞笑和打斗于一炉的《醉拳》;在《武松》之后一年,成龙开创了高难度民国动作片《A计划》。
可那毕竟是香港电影,内地观众并没有这样的眼界。
《武松》上映在《霍元甲》之前,代表了当时国内电视剧武戏的最高水准。
那时候讲究锤炼和打磨,一些好剧不等拍摄完成就推出几集慰劳观众,《西游记》是这样,《武松》也是这样。
在全部播出之前,其中的三集《醉打蒋门神》《身陷都监府》《血溅鸳鸯楼》就在1982年年初率先亮相了。
担任这三集武打设计的是山东武术名家于承惠(《少林寺》里的王仁则)和邱方俭(《少林寺弟子》中的大反派)。
于承惠精研醉武术,在《少林寺》里就曾用醉剑对付李连杰的醉棍。
在《武松》里,他把武生出身的祝延平调教的脚步趔趄、形醉意不醉,打得非常漂亮。
于承惠还在剧中客串了张团练,跟武松好一场恶斗。
长江后浪推前浪 《武松》还是老的靓(5)《武松》中还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音乐。
古曲《将军令》是《黄飞鸿》的例行音乐,《武松》也没少用。
最有特点的还是二胡独奏曲《一枝花》,它原本是鲁西南地区的民间乐曲,1982年由张式业改编自同名唢呐曲,《武松》将此曲作为主题曲,使该曲广为流传。
乐曲音调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色彩,由低沉委婉、凄楚悲凉到高亢嘹亮、悲壯激越,描绘出武松的境遇以及心理变化。
直到现在,很多人只要一听这段音乐,关于《武松》的遥远记忆就全被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