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温暖心灵的40部电视剧:黄金档 > 插图:第13章之雪山飞狐

插图:第13章之雪山飞狐

2025-03-31 02:02:26

一边在改革前沿开疆拓土,一边向历史深处凝神回望。

两部深具地域特色的年代剧也在全国范围内受到欢迎。

李文歧导演的《赵尚志》把东北抗日英雄的风采再现于荧屏,李娜演唱的《嫂子颂》几乎达到了《好人一生平安》的流行程度。

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上海一家人》被誉为中国版《阿信》,讲述了乡下女儿沈若男闯荡上海滩,以坚韧不屈之志取得成功的故事。

李羚扮演的若男不但外表美丽,在品格、情操上也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诠释。

然而,要说这一年在公众记忆中留下最深印记、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电视文化走向的,还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

无边调侃萧萧下 《编辑部故事》滚滚来(2)1990年夏秋,葛优和吕丽萍参拍了经典文人剧《围城》;1991年盛夏,葛优和吕丽萍主演了经典调侃剧《编辑部的故事》。

《围城》智性、幽默、刻薄,《编辑部》通俗、诙谐、狂欢,这两部剧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影响巨大。

《编辑部的故事》后,葛优成为中国头号喜剧明星。

有一个著名的广告播了很长时间:冯巩问,冬宝,想啥呢?葛优答,想戈玲呗!冯巩拿出一种火腿肠给葛优,镜头一转又问,还想戈玲吗?葛优翻着他著名的白眼说:戈玲是谁呀?这个广告直截了当地印证了有奶便是娘的亘古之理,而且提前十几年说出了电影《无极》里张东健的心声—— 跟着你,有肉吃。

这是当年最成功的明星广告之一,那是中国人刚刚成建制由草食动物向肉食动物过渡的时期,由淀粉和肉末组成的火腿肠是人民群众的心头所好,双汇凭着这个广告占尽先机。

这个广告也可以代表《编辑部的故事》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知识分子不再把自己当作大众的精神导师,而自认是有点儿小理想但贪嗔痴俱全的世俗之人,自己还没活明白呢。

《侵权之争》中,余德利凭着丰富的江湖经验识破了两个骗子的嘴脸,振振有辞地指责别人蹲在马桶上方便的乡巴佬作风,可是假何必一转眼就拿出合同来让他有苦说不出,反被教训:不懂法,还出来混?编导把让几位并不高于常人的编辑与各色人等交往、碰撞,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转型社会。

(1) 文本招笑的秘密一个当年的大学生记下了自己和《编辑部的故事》邂逅的经过:我没在第一时间看到《编辑部的故事》,因为上学的缘故。

不过该片的主题歌不是唱了吗:世界很小,是个家庭,呆在学校里,仍然感受到了来自编辑部的热度。

首先觉得几个北京同学说话的风格变了,老是没来由地拿一些歧视磅礴的大词儿把人架上去,老是使用往轻了说是什么,往重了说是什么你也是苦出身之类的句式,让你觉得受宠若惊又骑虎难下。

问他们怎么变成这调调了,就招出了《编辑部的故事》、王朔、调侃。

电视剧看不着,王朔是何许人也?调侃是啥意思?就找书来看。

对我来说,一见就特对脾气,一看就倒背如流。

王朔分分钟就征服了我这个没受过京味儿文化熏陶的外乡人,于观、马青、杨重们的舌头不知不觉就长到了我的嘴里。

一口气钻研了王朔的四卷雄文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诹。

王朔不仅在小说界教出了石康这样的弟子,在影视圈带出冯小刚这样的高徒,在大学中也生产了许多我这样的调侃爱好者。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无偿使用着他的句式,自以为聪明绝顶、风趣幽默、游戏人间,自以为是很受女生欢迎的人。

王朔小说全看了,还有一本专写《编》剧逸闻趣事的小书在流传,收录了剧本里的一些精彩章节,我大致知道了李冬宝他们为什么深得民心。

看到电视剧是在两三年以后,跟一大帮同学在教室里围观的。

这回看全了25集,在音像展示和文本回忆中,很多台词进入了我的下意识。

每当进入典型情境,剧中语言张嘴就来。

比如说:跟人作局被戳穿,就用手指着合作者痛心地说:糊涂糊涂糊涂,你怎么能背着我干这种事呢?--这是无行文人张明高一稿两投被抓了现行后,呵斥夫人,舍车保帅。

再比如说,一遇到把自己当作真理化身、过错全部让给别人的主儿,就会义正词严地教训他: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见别人黑!--这是小老头刘书友给牛大姐提意见。

等等吧。

好多年以后,我仍没放弃这种绕弯子说话的方式。

现在,我对王朔由盲目崇拜降格为理性敬重,有意识地不再使用调侃的方式,但我知道,《编辑部的故事》对我的影响早已化诸四肢百骸了。

什么时候,我都愿意承认王朔是我不见面的老师。

无边调侃萧萧下 《编辑部故事》滚滚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