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部成功的电视剧都是天时、地利、人和风云际会的产物。
《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那么带劲,可以找出两个原因:第一,其语言风格具备劲爆的喜剧效果。
这部剧主要是室内拍摄的,画面语言比较单调,主要靠台词的出其不意。
从古到今,让人发笑的语言只有一种:制造反差。
可以用特高雅的词描绘特粗俗的人,比如钱钟书写鲍小姐是真理,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也可以用特雄伟的词描述特庸俗的人,比如牛大姐自命:我牛某人这嫉恶如仇的脾气还不打算改了!还可以一本正经地出丑,比如周星驰看见美女后,以优美矫健的动作跳向泳池,却一头栽在玻璃门上。
把现在的网络红人都算上,不管是青年网络意见领袖韩寒,还是见天在博客上贴写真照的郭敬明,他们都是故意把大的说成小的、快的说成慢的、滑稽的说成庄严的,利用语境的错位抖机灵。
《编辑部的故事》第一次在电视里把文件语言、报告语言、政治语言倾泻在世俗之事、男女之事、凡人小事上,处处反差和笑料,着实新鲜过瘾。
套用一个术语,这叫反讽。
第二,《编辑部的故事》摸准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1991年,大批知识分子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放弃高蹈回归现实,大众的关注从宏大叙事转向了身边小事,高调话语和启蒙话语逐渐被不着边际的调侃消解。
《编辑部的故事》在迎合和巩固社会主流话语的同时,每时每刻都在嘲笑和解构着它。
过去人们闻之肃然的高调、见之心惊的上纲、掏心掏肺的讴歌,在这里全成了笑料,没了杀气和力道。
这自然和人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的心态吻合了,自然和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回的时代节拍同步了。
(2) 超强的创作班底除了思想层面的因由,《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还因为:出品单位好、策划班子好、编剧导演好、台前演员好、作词作曲好、、、出品《编辑部的故事》的是中国电视界的一面旗帜——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立于1982年,是大陆第一家电视剧专业制作单位。
看看他们令人眼红的成绩单吧:国内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国内第一部室内长篇电视连续剧《渴望》;国内第一部电视幽默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国内第一部以自身资产为抵押,全额贷款,全部在境外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国内第一部春节电视贺岁片《万事如意》——《编辑部的故事》续篇。
跟第一不沾边儿,但同样牛气的电视剧还有:《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无悔追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
近年来,虽然由于众多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的崛起,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复存在,但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产力:高希希的两部优秀作品《结婚十年》《幸福像花儿一样》,他们都是出品方之一,而《金婚》更是这两年的重头戏。
若论精品剧的数量,除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无出其右。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垄断的播出平台,惯于制作古典文学名著戏或者革命历史题材戏,惯以篇幅、场面、气势、制作压人,宏观、浩大、史诗、考究是其关键词,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的全是现当代题材,与火热的生活眉来眼去,与普通百姓情投意合,少花钱多办事,制作小影响大。
央视攻城略地,北视攻心为上。
北视长于让老干部和老百姓都满意,惯于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民间思潮之间寻找契合点,比如《渴望》,官方看见歌颂真善美,群众看见好人一生平安;《编辑部的故事》,官方看见每集一个大道理,群众看见讽刺挖苦假大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官方看见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群众看见我承认,我历尽沧桑。
这份走钢丝的平衡感、戴镣铐跳舞的欢快,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无边调侃萧萧下 《编辑部故事》滚滚来(4)郑晓龙是《编辑部的故事》总策划。
1982年,郑晓龙来到北视。
两年后当上主管生产的副主任,后当上主任,以上提到的作品几乎都与他密不可分。
他是个成功的导演,代表作有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电影《刮痧》。
他善于发掘人才,赵宝刚和冯小刚是他按管库工和美工的名义延揽进门的,最初发现并把王朔引进影视圈的也是他——把王朔尚未发表的小说《空中小姐》改编成电视剧。
九十年代初的北视精英荟萃,活跃着一批以郑晓龙为首的小字辈和刚字军:《渴望》导演鲁晓威,《渴望》编剧李晓明,《编辑部的故事》编剧冯小刚,《凯旋在子夜》导演尤小刚,《编辑部的故事》导演赵宝刚。
郑晓龙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成就是一帮人的劳动成果,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
有人有幸在这里被成就,知道这一点的将来还可能超越这些,不知道的就进步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