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第13章之王朔

2025-03-31 02:02:26

郑晓龙回忆说:赵宝刚当初是剧务,冯小刚当时是美工。

私下里都挺好的,他们两个人都不安于现状,都想当导演。

在《便衣警察》剧组里还出过这么一个事,人家拍着戏,他偷偷地把剧组摄影拉出去拍了几个镜头,在剧组里面是不允许的。

后来为这个事开了个会,我还肯定他们积极进取的愿望,这种事你们要做,跟导演去商量,导演不是不让,干吗非要偷偷的去做,违反剧组的纪律,反正就给他们协调这种关系吧。

底下没事,他们一天到晚老在我办公室里泡着,到晚上一块出去吃个饭什么的,挺熟。

有人说好象这是为拍领导马屁,其实我看也不是,你让领导了解你嘛,要不然怎么给你机会呢。

比如说拍《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本来没有冯小刚,冯小刚想去,一直跟我说,哭了一鼻子,后来我说一块来吧,他不也就有机会了嘛。

《编》剧的策划是朱晓平、王朔、苏雷、魏人、葛小刚、冯小刚、李晓明,编剧是王朔、冯小刚。

《编辑部的故事》当时有王朔、苏雷、冯小刚等六个编剧,他们先讨论故事和角色,然后分题目写。

冯小刚写了两集,剩下基本都是王朔写的。

其他人写的都被毙了,最后署了策划的名。

可以肯定,故事都是鸡一嘴、鸭一嘴地侃出来的,这个模式是从《渴望》开始建立的,说正式点儿叫策划。

郑晓龙说:《编辑部的故事》当时请了好多等人一块策划,一个事一个主题,比如说《飞来的星星》,《谁主沉浮》等社会当中的一些事,就开始写剧本。

先写出来17集剧本,这个人写两集,那个人写一集,我看完了以后觉得不对,只有两集我是满意的,是我要的东西,就是王朔写的那两集,写的是一种幽默,有的人写的就滑稽了,有点像相声,比较土,就王朔那俩集我要了,那15集要我毙了,就保留了王朔的两集。

然后按照王朔的语言风格重新的去写。

当时考虑是先拍这个还是先拍《皇城根》,因为《渴望》特别火,如果上《皇城根》就会给淹了,但是《编辑部的故事》独树一帜,完全可以成为另外一座山,没有可比性,它是喜剧,而且表达的内涵也不一样,所以就先拍《编辑部的故事》。

拍到中间拍不下去了来找我,我把赵宝刚派过去,和金炎一块导演,因为金炎不熟悉镜头,而赵宝刚拍过《渴望》,对镜头熟悉。

然后换了个摄像,剧组开始再拍。

无边调侃萧萧下 《编辑部故事》滚滚来(5)在这部剧中,冯小刚最得王式造句精髓,以编剧的身份上位。

王朔和冯小刚之间恩怨纷乱,就连这以调侃为特点的新京味语言,究竟谁是拓荒者、谁是跟跑者,似乎也难定于一尊。

通常人们以为王朔是主、冯小刚是从,可王朔不止一次在文章里提到:这路写法受了两个人的启发,其中一个是冯小刚,他把自己踩在脚底下再说话,别人一不小心就被架了上去。

他还说《我是你爸爸》是冯小刚的一个电视剧设想,自己一听就是好东西,就拿来写了长篇。

可是冯小刚在公开场合总是言必称王老师,总是一副知遇和提携之情永铭肺腑的诚恳。

冯小刚出落成大导演以后,始终没有丢掉调侃的拐棍,他一旦脱离本行去拍古装武侠大片,就陷入了唾沫的汪洋中。

后来拍了现代战争大片《集结号》,虽然个心力交瘁,总算票房、口碑双丰收,第一次摆脱京味儿幽默而获得成功。

导演赵宝刚早年间是钢厂工人,1984年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在《四世同堂》里演过汉奸祁瑞丰,在《渴望》里做过导播,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当上导演。

他既擅长王朔,也擅长海岩,《编辑部的故事》是调侃的颠峰,《永不瞑目》是言情的经典,《过把瘾》把调侃和煽情调和到一起,产生了1+1〉2的效果。

《过把瘾》捧红王志文、江珊,从此被誉为造星高手。

1996年导演《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捧红徐静蕾。

1998年导演《永不瞑目》,捧红陆毅、袁立。

2000年导演《像雾像雨又像风》,造了孙红雷、陈坤、李小冉等星星。

2002年导演《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捧红刘烨、于娜、印小天。

2003年导演《别了,温哥华》,李小冉的角色深受留学生好评。

最近的热播剧是《奋斗》,因为沾了八零后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成了荧屏热点。

赵宝刚感慨地说:现在说八零后叛逆,其实八零后一点也不叛逆,孩子们规矩的不能再规矩了,我只能说他们迷茫,不知所措,人们把这种东西误认为是叛逆。

真正的叛逆者是《编辑部故事》,是从题材到表现形式上的叛逆。

音乐界里边同时也染指文学界的叛逆者以刘索拉为代表,文学界的叛逆者肯定是以王朔为代表。

王朔是真正的影响中国文化意识的一个叛逆者,这个文化特征一直沿用到今天,还在起着作用。

在《编辑部的故事》之前,人们好像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国人是一个很幽默的民族,北京人有很幽默的地域文化,《编辑部》唤起了全民幽默的兴奋点,当时有很多流行语沿用至今。

比如当时有一个叫‘面的’,又演变成说人‘这人很面’等等。

这里边真正展现的是比较高级的、带有文化色彩的北京人的幽默,他这种表达方式让人家很能接受,很智慧,听起来很愉快。

这种文化延续到今天,冯小刚的作品表现的比较多一些,我最近几年的作品里也有这些特色。

(3) 六大主演的前世今生《编辑部的故事》一共25集,几个复杂的故事拍了上下集,其他都是一集一事儿。

编辑部里六个人,不断地搀和到社会热点中,跟三教九流斗智斗勇。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单位里也有左中右,因为年龄、性格、立场的不同,编辑之间也打成一团。

戈玲和李冬宝关系暧昧。

他们若即若离,忽远忽近,都不想在对方这棵树上吊死,又一时找不到更高的枝头。

他们成天当着同事调情,私下里也没闲着,各相各的亲。

与老同志们发生冲突时,他们是天然的同盟军。

无边调侃萧萧下 《编辑部故事》滚滚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