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贷款闯纽约 《过把瘾》带热午夜场(2)这一年,萦绕在很多中国人心中的美国梦因为一部电视剧的播出而不再那么光鲜美妙。
此前,大洋彼岸先进而富足的美国对中国人形成了致命的吸引力。
除了公派出国,大多数人都是自费出国留学。
以留美生活为题材的《北京人在纽约》开播,观众惊奇地看到:美国并不是所有人的天堂,也有不少中国人在这里沉沦、迷失,陷入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窘境。
来自出国签证机关的数据表明:《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大城市里选择出国的人数有所下降。
(1)失落的美国梦顾名思义,《北京人在纽约》说的是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故事。
在家庭的分解与重组中,在婚外情的发生和发展中,在移民子女的教育及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中,这群做着美国梦的北京人,事业与情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故事说的是,大提琴演奏家王启明来到美国,经过艰辛的奋斗,成了一位富翁,他的感情却世界却发生了严重的倾斜。
妻子郭燕成为外国商人大卫的妻子,大卫是王启明最大的商业竞争对手。
王启明也有了温柔可人的红颜知己阿春,但是女儿宁宁的到来,在几个人的生活中掀起轩然大波。
宁宁不能理解父母亲,更不能接受阿春,她变得任性和反叛,以放纵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怨恨。
《北京人在纽约》细腻展现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一开始,片子里就说:如果你爱一个人,把他送到美国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要把他送到美国去,因是那里是地狱。
郑晓龙说:《北京人在纽约》来自于曹桂林写的同名小说,当时中国出国热,大家就觉得国外什么都好,想到国外去淘金。
确实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和思想解放程度,跟国外比有巨大差别。
你在飞机上看美国,纽约灯火阑珊,飞回来到中国底下黑糊糊一片,和美国差距非常大,所以当时很多人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到国外去。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思想就是衣锦还乡,在外头无论怎么样,回国要表现出在国外特别好。
其实我了解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有很多人在国外餐馆里打工很苦,攒点美元回到国内来摆谱。
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国外的情况,认为国外遍地黄金,《北京人在纽约》写的是他们在美国奋斗的不容易。
当时有人跟我说,这个片子带着全体中国人们出了一趟国,了解了原来美国是这样的。
铁的事实总是比空洞说教更有力量,《北京人在纽约》播出以后,出国热趋于冷静。
《北京人在纽约》1992年拍摄,1993年播出。
开机之前,导演郑晓龙到美国体验生活,想收集素材,充实一下比较单薄的小说。
他到美国之前信心满满,觉得这件事并不太难,可是去了以后座谈会开得越多,了解的情况越多,心里就越没底。
因为去美国的人情况非常不同,有留学去的,有移民去的,还有偷渡去的。
留学的也分国家派的,自费去的,情况各异,结局各不相同。
郑晓龙苦于不知道该表现哪一部分人的生活,就想尽量表现更多的阶层的人,就觉得千头万绪,难以定夺。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醒过味来:我管他是哪一类,我只管他是不是真实的,王启明这一个写好最重要。
郑晓龙回国以后着手修改本,前四集还有小说的内容,四集以后就没了,另起炉灶。
小说里面王启明和郭燕没有离婚,电视剧到第四集就让他们离了,郭燕和大卫住一块去了,王启明自己一个人了,两条线齐头并进。
《北京人在纽约》一开始就确定要突破华人圈的故事,一定要直接面对美国人,直接表现种竞争性和文化差异,这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非常少见。
里面有一些词既机智又隽永,比如王启明说:你们美国人总喜欢把脚插到别人的家里去。
戴维就说:你们中国人总喜欢把家搬到我们美国来。
北京人贷款闯纽约 《过把瘾》带热午夜场(3)在剧中,姜文扮演了男主角王启明,这是他唯一一次出演电视剧,就奉献了一个情感丰富、血肉丰满的形象。
女主角阿春的扮演者是王姬,这位八十年代的北京人艺演员当时已经出国经商。
阿春的角色能落在她的头上,完全是阴差阳错的结果。
王姬回忆说,我回国探亲碰到陈道明夫妇,介绍我认识冯小刚。
他们就拍了几张照片,说我们角色选了胡慧中,说以后有机会再合作吧。
一个月以后突然跟我打电话,说胡慧中没谈成,王姬你能不能来?实际上我已经开始在美国做生意,但我还是一口就答应了,因为我想演戏,就像干枯的土地等待着雨水的滋润。
我觉得这可能是命运的安排,所以我至今非常感谢陈道明。
我因为在那边生活过,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过去演过戏,再加上他们实在着急没人了,就让我又加入了这个团体。
当时有记者采访问我说,你跟姜文演戏有压力吗?我说为什么有压力,我说我比他熟悉那边的生活,我说我演的就是身边手到擒来的人,我随便想一个就能把它表现出来,一点压力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