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温暖心灵的40部电视剧:黄金档 > 插图:第14章之王启明和阿春

插图:第14章之王启明和阿春

2025-03-31 02:02:26

可是导演郑晓龙的心头那时却充满压力。

为了拍摄《北京人在纽约》,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从中国银行贷款150万美元,130万美元带到美国用于前期拍摄,留20万美金在中国用于后期制作。

当时,电视剧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渴望》花102万拍了50集,只回收了50多万,赔了。

《编辑部的故事》花了150多万,回收了大概90多万元,还是赔。

为了拍《北京人在纽约》,郑晓龙到处融资,好不容易才拿到这笔钱。

王姬回忆说:我觉得郑晓龙和冯小刚那时非常认真,他们是输不起的,这么一个题材在海外第一次拍摄,形成一个里程碑。

他们光选演员就选了多少个来回啊,在很多问题上做到了极致。

我参加了那么多电视剧的拍摄,没有任何一个电视剧组能够这样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两个组,冯小刚带一组,郑晓龙带一组,回来两组拍的东西,大家晚上在那看回放,除了看回放有没有质量问题,那是一个竞争啊,看完A组拍的东西,再看B组拍的东西,真的好就给鼓掌,不是刻意鼓掌,看完之后都知道,应该这么拍,第二天就调整。

这种工作态度必定奠定了它的成功,这是必然性。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虽然所有人都认真工作,但有些时候只能将就。

按王姬的说法,阿春就不应该开一个道奇车,在美国开餐馆的人不是宝马就是奔驰,道奇车不符合阿春的身份。

郑晓龙据实回答:对不起,没钱,宝马车租一天一两千美金,这个一两百块就搞定了。

好在,这些小的环节虽然失实,但国内的观众看不出来。

在一种良好的创作氛围中,主创人员已经预感到这部戏的不同凡响。

剪片子的时候,冯小刚就对王姬说:你要火了。

后来,《北京人在纽约》播出时,观众们的出国热情受挫,却喜欢上了剧中善解人意的老板娘阿春,王姬在一众演员中的受欢迎程度也最高。

王姬说:演员塑造角色,离不开你自身的东西,包括你的价值观,你的好恶取舍,你的语气和态度,我觉得阿春身上有我身上的影子。

比如善解人意,因为我本身就是善解人意。

我除非有意得罪哪个人,我从来不会在任何场合去故意给人家难堪。

好多东西是潜移默化,融在角色里的。

北京人贷款闯纽约 《过把瘾》带热午夜场(4)同样受到欢迎的还有刘欢作曲、演唱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

郑晓龙说:用不用《千万次的问》做片头曲,我还犹豫了好长时间,我觉得一开始先声夺人,跟我的性格不大相符,后来想想一下带进去吧也可以,最后定的就这样。

这个片子里面中英文共同来用,如果你不懂英文的话,作曲恐怕会有点问题,所以用了学外语出身的刘欢。

刘欢当时没有成名的任何作曲,我们剪片子住在友谊宾馆,用了三个多月,刘欢住了两个多月,我们经常剪完片子回来就到他房间听听他做的曲。

刘欢是《北京人在纽约》剧组里面唯一没有去过美国的,其他大家都去过。

当然他歌唱的不错,但是作曲从来没有过。

也挺有意思的,没干过都干成了。

《北京人在纽约》拍完,中央电视台并没有直接给现金,而是采取了广告交换的方式,每集给剧组5分钟的广告。

《北京人在纽约》原来是20集,后来变成21集,每一集要压缩五分钟出来给广告,然后才能够还银行的贷款。

最后算下来,还钱之后,这部片子还赚了几十万元。

郑晓龙清楚地记得,向银行还完钱的那天,他开车回家时浑身发冷,到家就发烧,我把这个事做完了,心里一下松下来了。

以现在的眼光看,《北京人在纽约》不仅把真实的留学生活摆在了国人眼前,有力地干预了社会潮流,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贷款拍电视剧的新模式,为这个方兴未艾的产业进行了披荆斩棘的探索。

此后,电视剧产业化的步伐不可阻挡,来源各异的资本流入这个市场,中国电视剧逐年增产,日渐兴旺。

(2)不老的《过把瘾》这一年冬天,一部非黄金时段开播的感情剧《过把瘾》慢慢热了起来。

这部剧深入地揭示了婚姻与爱情的甜蜜和苦涩,很多人从杜梅和方言这对欢喜冤家的分分合合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全剧以方言身患怪病不久于人世的悲剧收尾时,无数观众的心被一种珍惜身边人的紧迫感所把持。

一位资深王朔迷是这样碰见电视剧《过把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