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第14章之方言

2025-03-31 02:02:26

1993年冬天,在老家过寒假。

有天晚上快十一点了,晚间的体育新闻都播完了,我有一搭没一搭地停在了中央一套上。

电视里一个麻杆儿般的小伙子和一个长相很普通的女的在街上接头。

当时并不知道王志文和江珊的名号,只觉得男的很面熟,好象是《皇城根》里骑摩托的那个不负责任的坏小子王喜,女的则全无印象。

麻杆儿说话很冲,张嘴就是出门照镜子了没有?怎么打扮得跟鸡似的?女的穿了一身黑红相间的裙装,长长的黑色丝袜,听了这话扭头就走。

这就是我跟《过把瘾》的第一个照面。

方言和杜梅相约去方言父母家,因为穿着发生了纠纷,一吵就把我吸引住了。

方言死活也不肯说出我爱你三个字,杜梅为此竟把他绳捆索绑,并在其脖子上架上菜刀。

然后就离了,离了却仍然像后来流行的男女合租一样住在一套房子里。

还在吵,但吵架的方式变了,有理有利有节了。

我很纳闷:这么好的剧为什么放在了这个夜猫子出没的钟点?酒香就不怕巷子深吗?这还真是这部剧的首播。

不过,央视这么糟践东西,《过把瘾》还是火了。

第二年的五一期间,我又看了一遍《过把瘾》。

当时我们宿舍里放着一台打游戏专用的黑白电视机,偶尔也发挥一下本职功能。

我生病发着高烧,投入地沉浸在剧情中,听刘欢唱意念中的热热呼呼,就更加迷迷糊糊,神志不清。

我当时已经熟读王朔,看完就知道,这是根据他的三部小说《过把瘾就死》《无人喝彩》《永失我爱》改编的。

《过把瘾就死》和《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一样,肯定是王朔的传世作品,它把男女豪猪因为寻求温暖而相互靠拢,因为刺伤对方而互相逃离的理儿琢磨透了,下笔也狠辣锋利,不留情面。

《无人喝彩》则是电影剧本,甜不滋儿的挺好玩。

《永失我爱》纯粹是个煽情的一袋烟小说,肌无力要了小伙子的一条命,也要了女青年的半条命。

三部小说天衣无缝地连缀在一起后,产生了浑然一体的全新感觉。

我当时喜欢方言的说话方式,听着还是王朔式的出奇制胜,可是不那么话痨了,一句就够人乐半天,或者顶得人半天出不来气。

我也喜欢杜梅,她的眉飞色舞让我的心里春色无边。

那时江珊还是中戏的学生,据说赵宝刚选中她是因为她长相平常。

要不怎么说各花入各眼呢。

北京人贷款闯纽约 《过把瘾》带热午夜场(5)现在想来,这两个感受就是《过把瘾》的精华所在了。

方言的口才那是王朔的余响,智慧而招笑。

为杜梅着迷那是因为自己处在多情的季节,对爱情的电流格外敏感。

这么多年过去了再看这部片子,方言的口条仍然很顺,因爱中招的感觉却找不到了。

这充分说明,只有在特定的年龄和心绪中,才能被影视里的爱情打动。

这跟珍珠翡翠白玉汤的道理相通。

谈到为何拍摄这部感情浓烈的电视剧,赵宝刚说: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之后,人们不满足于仅仅是带有传统文化特征的东西了,需要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皇城根》是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又揉进了一些现代意识的一部戏,我发现人们对于传统理念开始排斥,恰恰喜欢那些新的青年形象,结果褒贬不一,有的说惨不忍睹,有的说精彩绝伦。

我就做了一年的思考,发现这个年代需要一种情感的寄托,我要拍摄今天的情感。

我找来找去,选中了王朔的三部小说:《过把瘾》《无人喝彩》和《永是我爱》,结合在一起弄了《过把瘾》。

你们可以查一下,在这个之前中国没有纯情感戏,多多少少还带有一些人物命运、政治色彩这些东西,《过把瘾》是第一部,而且这种尝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