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武松》的人,忘不了第一集《景阳岗打虎》中人虎交手的场面。
当初拍摄时,祝延平曾到动物园和老虎培养感情。
剧中有些镜头的确是他本人在和老虎在一起嬉闹,配上音效就成了搏斗。
布老虎也用了不少,一看就没有质感。
还有些空镜头,老虎自己冲过来跑过去。
多年以后,祝延平揭开了真假老虎的谜底:凡是地上跑的都是真的,凡是跳起来的都是假的。
我们观察了好长时间,没有看见过老虎能跳起来的场面。
做那张假虎皮可费了事了,用了十张狗皮才凑成一张虎皮。
第八集《夜走蜈蚣岭》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了不少情节,使武松匡扶正义的性格更加突出。
这集按悬疑片的手法拍摄,既有武松暗进百觉寺的明线,还有曹正蒙面相助的暗线。
有两个镜头颇为震撼:李二僧和行者武松双刀对双刀,武松技高一筹,一刀砍掉了对方的一条腿,血淋淋地落在地上;飞天蜈蚣王道人被众好汉追杀逃至一亭子里突然不见,武松面无表情地走进去,突然把刀向上一扔,妖道被从顶上插落。
这些现在看来平常的手法当时很惊人。
(4)虚惊一场的停播插曲电视剧《武松》当年引起了举国轰动,街谈巷议之间,人们不吝赞美之词。
《武松》之走红不是偶然的,那个黄钟毁弃、瓦甫雷鸣的时代过去还不久,正义空悬、歹人横行的恐怖记忆还不远,武松像天神一样出现在观众面前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台前幕后的演职人员专业的技能和刻苦的精神,打造了一部能给观众带来巨大视听逾越和审美快感的作品,观众当然要投桃报李,好评如潮。
在1983年3月在昆明举行的首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的评选中,山东台的《武松》与央视的两部剧《蹉跎岁月》、《赤橙黄绿青蓝紫》一起获得优秀电视剧奖,武松扮演者祝延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优秀男演员。
然而这部剧却惹恼了著名的红学家吴世昌,他专门给中央电视台写信要求停播此剧。
他在信中说:今日(2月23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载你台消息,将于本月廿七日播映山东电视台摄制的电视剧《武松》,包括《血溅鸳鸯楼》,还刊出一帧凶相毕露的举刀杀人照片、、、被杀害的十七人,除夫人外,都是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下等人,而武松自己的出身却是都头(相当于警察局长),这种故事,也算是农民革命吗?这被杀的十七人,不正是农民的阶级弟兄,阶级姐妹吗?宣传这些凶杀,也是站稳马列主义的立场吗? 这种无原则、无是非、无阶级观念的凶杀,让青少年在电视中欣赏,会起到什么教育作用?我不知道山东电视台摄制此剧,目的何在?中央电视台为它转播此片,目的何在?在信尾,他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你们选用电视剧本时,有没有考虑到它的社会效果?美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我们常引以为戒。
但他们也不是生下来就是罪犯。
实际上,吴世昌多少是冤枉《武松》了。
他的批评依凭的是原著中的情节,而电视剧早已做了大幅度的修改。
第五集《身陷都监府》,原作中纯粹的诱饵玉兰姑娘,改成了心地善良但被逼无奈的良家女子。
武松初进都监府时,一直是其乐融融的场面。
但那种隐隐的不祥之感挥之不去,观众明知武松要落难了,却又没办法提醒他。
第六集《血溅鸳鸯楼》中,武松只杀了几个十恶不赦的家伙,而且想救玉兰而慢了一步。
原作中的血腥气大为减弱,武松不再是不分好歹的杀人机器。
这个插曲很快就过去了。
后来,随着文艺美学观念的进步,观众已不再把文艺作品和现实生活扭结得那样紧密,他们知道:电视剧多数都是虚构的,欣赏时应该进入假定的情境,而不能随便把现实代入其中。
暴力影视作品对于人的精神倾向自然是有影响的,但这是个复杂的事情,《武松》决不是暴力美学的典型作品。
这么多年来,名著改编剧多如过江之鲫,都想借着人家的品牌优势搭个顺风车,而反作用是一旦拍不好,将被加倍的臭鸡蛋和烂番茄击中。
《武松》的改编是成功的,既没有沿袭《水浒传》过于血腥和封建的价值观,也不像现在的一些作者罔顾作品时代特点,翻案翻得过了头,迹近恶搞。
八十年代是山东电视台青春勃发的时期,《水浒传》是他们那个时代最灿烂的作品,而《武松》堪称《水浒传》王冠上的明珠。
《武松》的成功激发了山东电视台拍摄全本《水浒》的信心,而山东版《水浒》撩动了中央电视台拍摄四大名著的雄心。
十几年以后,《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洋洋四部巨制,为中国电视剧史留下了经典之作,也成为了连通中国和世界的有趣而有效的文化桥梁。
《霍元甲》神拳迷踪 梁小龙铁腿抢戏(1)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心中,差不多都自小回荡着一首激昂而动听的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
这是香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曲。
多年以前,伴随着这部武侠功夫电视剧的热播,这首歌成为了改革初年的经典音符记忆。
(1) 广东台:功不可没的引进者197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30个年头,经济建设成为整个国家的主旋律。
闭关锁国、冷眼向洋没有出路,向发达地区求取真经才是正途。
中共中央开始酝酿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划出一块地,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从资金、技术、管理上引进西方的先进模式。
邓小平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南方离香港最近的一块地方。
他对广东省的官员说:我看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特区。
当年陕甘宁就是特区么。
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不久,宝安县升格为深圳市,成为经济特区。
从此,这块面积只有327、5平方公里的小城,成为中国腾飞的重要支点。
多年以后,深圳不仅创造了地区发展的奇迹,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开放。
深圳速度成为表征改革年代的重要关键词,拓荒牛的形象印入了中国人的脑海中。
深圳之所以能被选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毗邻传说中的花花世界——香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突飞猛进,成为赫赫有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经济特区成立以后,香港和深圳形成彼此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
可以说,没有香港就没有深圳的火箭式蹿升,而没有深圳的话,香港借力内地丰厚资源和广袤市场的通道也决不会那么畅通。
此前的三十年,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除了少数左翼电影公司的作品,香港的文化、娱乐产品被内地当作洪水猛兽拒之于国门之外。
现在国门洞开了,香港的资金、技术和经验通过深圳源源不断地传入内地,而香港的大众文化也越过罗湖口岸不断向北渗透。
近代以来,香港逐步建立了现代民主制度,廉政公署更是一举瓦解了香港公务人员的贪弊之风。
香港的文化产业是伴随着香港的市民社会发展起来的,香港的电影、电视、图书、报刊业以取悦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香港市民为宗旨,形成了大众文化产品为主、精英文艺作品为辅的格局。
从五十年代开始,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以香港为原点辐射到了整个华语地区,到七十年代,武侠功夫题材已成为香港的影视和文学产业中的龙头产品。
《大侠霍元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广东电视台引进的。
这部剧是香港亚洲电视投资制作的,1981年9月28日在港播出,不久之后就以《霍元甲》之名被引进到内地。
引进剧集,广东台不是第一个,上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先于他们分别引进了《姿三四郎》和《加里森敢死队》,但由于好勇斗狠和飞刀伤人的情节引起了青年人的模仿,这两部电视剧没放完就被拿下了。
广东引进长篇电视剧,与广东电视和香港电视的竞争有关。
港人处在粤语电视圈,香港的明珠台和翡翠台的信号就在天上飘着,家里装上室外天线就能看到制作精良的香港电视节目。
为了不在竞争中一败涂地,广东台考虑引进优秀电视剧吸引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