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赵宝刚一直是领导让导什么就导什么,《过把瘾》是他第一次自己选择题材。
赵宝刚把自己的观察和生活都给放进去了:我、郑晓龙、冯小刚、王朔,我们四个人的媳妇的影子,都能在片子里看见。
再加上男女相处到一个时间段,会出现情感枯竭期,说的就是这个。
这部戏的成功增强了赵宝刚的信心,他觉得《过把瘾》是90年代青年恋爱婚姻的一个缩影,所以得到了极大的共鸣,但它只是表现这些东西,没有一种对社会的带动感,于是又导演了王志文、许晴主演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这是争议非常大的一部作品,观众普遍认为这不是我们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生活的想象。
但赵宝刚通过这部剧确立了自己的方向:不管说好还是说不好,起码都认为我们北京很美,北京的秋天很美,里边的人很美,那我觉得这个东西是非常有影响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追求这种浪漫的东西。
这个追求体现在他后来的一系列作品中。
1996年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海岩编剧,徐静蕾初登荧屏扮演的女警吕月月打动了观众。
对吕月月来说,潘小伟是情,小提琴是义,失去了潘小伟,感情难以承受,拿不回小提琴,又完不成任务。
她在这个矛盾交错中徘徊,直到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无雪的冬天》平淡过渡后,赵宝刚迎来了他的颠峰之作:《永不瞑目》。
这部戏仍然是警匪题材,仍然是一个卧底的挣扎痛苦。
不同的是,女警察换成了男大学生。
故事传奇,感情真挚,歌曲煽情,演员形象出众,这部剧成了1999年最火的电视剧。
之后,不管是年代戏《像雾像雨又像风》,还是当代戏《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不管是《别了,温哥华》的留学生题材,还是《奋斗》的八零后奋斗史,赵宝刚总是保持着唯美浪漫的艺术格调。
赵宝刚对大众的欣赏需求有着精确的把握,在选择题材上非常敏锐,从王朔的幽默语言加情感刨析,到海岩式的警匪追逐、情义两难,再到石康的新新人类、爱恨由己,他都能用精美的影象表现出来,每拍几部戏就能推出一部大热之作。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赵宝刚一直是第一方阵的电视剧导演。
他未来的走向仍然看好,只要他捕捉大众心思的触觉不退化,他就能长盛不衰。
北京人贷款闯纽约 《过把瘾》带热午夜场(6)(3)最早的偶像派《过把瘾》的热播,捧红了王志文和江姗。
王志文不是英俊小生,但方言外冷内热的个性和当代浪子的气质,是当时的年轻人最欣赏的。
而江姗的眉飞色舞和轻嗔薄怒也相当讨喜。
两个人其后还合作演唱了该剧的片尾曲《糊涂的爱》,拍成MV在电视台反复播放。
那时候还不流行偶像的说法,但以他们的人气而论,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偶像派。
王志文在之前已经演了很多片子,这部戏让他冲上云霄。
王志文说:关键是剧本好,没有废话,无可挑剔,之所以现在还有人津津乐道,就是因为写了男女之间不变的情感。
我和江珊第一次配戏有点偶然。
我1988年分配到中戏任教,本来要带她那个班,因为我可能不太爱好教学工作,没带成。
但我们认识了。
宝刚是我好友,他要拍《过把瘾》,要找个有感觉的女演员演杜梅,我说她不错。
大家见了一次面,就这么成了。
其后的十几年间,王志文修炼成了中国最具爆发力和表演弹性的男演员。
他能演《刑警本色》里的瘦削但气势逼人的警察萧文,也能演《墨攻》里的无道昏君梁王,既能演《黑冰》里性格复杂的毒贩子,也能演《国家干部》里眼里不揉沙子的好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