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是巩俐在中戏的同班同学,她长相洋派,却把小有心计的家常妞韩丽婷演得很到位。
《四世同堂》里汉奸冠晓荷的扮演者周国治,演了方言单位的主任。
他阴着个脸,老想说方言两句。
他吱喽吱喽地喝着茶,方言恨得牙根儿发痒。
喜剧演员常兰天演了方言的邻居,小心翼翼地上来请他把不要用噪音扰民。
他的新作是《51号兵站》里的日本处长。
(4)强悍的笔杆子王朔小说改编电视剧不多,因为他的长篇不多,中短篇居多,更适合电影改编。
郑晓龙早年间拍过王朔的《空中小姐》,再就是《过把瘾》,《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海马歌舞厅》都是直接写的剧本。
王朔通过影视影响大众,瓦解了正襟危坐的保守观念,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视角。
需要大说特说的是编剧李晓明。
一般人光知道《过把瘾》是王朔的作品,岂知李晓明的功劳一点儿也不小。
首先,王朔的创作本就受李影响甚大,比如《你不是一个俗人》中扮成巴顿将军过把瘾的创意就来自李晓明,后来被冯小刚拿去拍了《甲方乙方》。
会弹巴赫的盖世太保风度翩翩地去拜访巴黎市民也是李晓明的段子。
再说,《过把瘾》从王朔小说变成电视剧,味道已全变了。
语言狂欢没了,俏皮话一句是一句了。
小说里的刺痛感没了,王朔笔下方言和杜梅的婚姻是愁云惨雾的、绝望无解的,但到了李晓明和赵宝刚这儿就成了不伤大雅的纠纷和玩闹,分分钟就能雨过天晴。
把《无人喝彩》加进来,消解了《过把瘾就死》的残酷气息,过完瘾以后不死了,经历风雨后见着彩虹了。
把《永失我爱》加进来,为了悲剧而悲剧,着实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说白了,三部王朔加起来已经不是王朔,赵宝刚和李晓明完成了对王朔的大众化改造。
李晓明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资深编剧,33岁时写了《渴望》。
二十年来,他一直在写,《过把瘾》、《北京人在纽约》、《像雾像雨又像风》、《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年又一年》、《欲望》……,500多集,1000万字,全部投拍,把把有响。
这样一个功勋编剧,做人却尤其低调。
有人这样描述他:多年来,此人对外提供的手机号码、呼机号码不过是一串毫无意义的该死的数字。
除非他想找你的时候。
这家伙一直令许多找他的人牙齿痒痒。
他自己的说法是:我喜欢自由的生活,在家呆着是常态,喜欢和自己较劲。
作为职业编剧,就像装修公司,以不变应万变,什么题材都要写,但不能太机械地体验生活,要保持一个和普通观众一样的心态。
生活在一个处处冒烟的时代,这个不焦虑的人能比别人写出更多的好东西。
《过把瘾》制作人潘洪业,总监制边晓军,皆是电视大鳄。
潘洪业当年是《过把瘾》的出品单位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社长,他参与策划、制作的作品还有:《爱你没商量》《东边日出西边雨》《宰相刘罗锅》《少年包青天》《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边晓军现为北京亚环影音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张国立多年的合作伙伴,《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倚天屠龙记》等都是他出品的。
有意思的是,《过把瘾》的制片人赫然署名程慕阳,此人是落马的前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的儿子。
当年他给剧组拉了50万元的赞助,弄了个制片人的头衔。
有意思的是,由于当时的保守派对王朔作品中的痞气心存忌惮,《过把瘾》被放在了晚上十点半后播出。
然而,真正的好东西是不怕穿小鞋的,观众从大量的电视垃圾中精确地发现了这颗珍珠,进而形成了罕见的午夜效应。
这件事可以视为一个冷冷的提醒:以大众的导师自居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大众总能突破重重阻力找到自己中意的东西。
情景喜剧开天地 《我爱我家》全无敌(1)1994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大年。
校园里传唱着老狼深情柔婉的《同桌的你》,大街上飘动着充满感伤气息的《小芳》。
毛宁和杨钰莹这对金童玉女从南粤一路北伐,北京的陈琳和黄格选唱着各自对柔情和春水的理解,把音乐向中国的四面八方辐射。
一下子冒出来十几位新锐歌手,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原创音乐,后来,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94新生代。
这一年,一个IT术语在社会上流行:信息高速公路。
人们被告知:有了这条以电脑为路基的公路,世界将变成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将无远弗届。
面对这种略显抽象的描述,人们感觉有些空洞和茫然。
仅仅在几年之后,信息高速公路就以互联网的新名字连通了全世界。
这一年,广东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情满珠江》在央视播出。
这部名字就透着主旋律的电视剧描绘了改革前沿的社会变迁,也使用了爱恨情仇的通俗剧技巧,可以说是既叫好又叫座。
这一年,梁晓声又一次书写自己熟悉的知青题材,电视剧《年轮》再次勾起人们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回望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