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第15章之剧照

2025-03-31 02:02:26

接下来就是投资问题了。

这时,英达堂弟英宁的舅舅也就是后来《我爱我家》的制片人之一的马景全出现了。

王朔和英达向马景全描述了筹划中作品的美好前景,马被他们说动了,回到长春以后开始筹集资金。

在马景全的张罗下,在王朔和英达巧舌如簧的劝说下,他们获得了长春一家银行的贷款。

《我爱我家》的资金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该是写剧本和搭班子的时候了。

英达把王朔拉到了西山一个环境清幽的宾馆里搞创作,满指着这个大才子写出一部超越《编辑部的故事》之作,可是王朔出状况了。

他再也忍受不了文学界、文化界对他的从作品到人品的口诛笔伐,失去了创作的心情。

无论英达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就是回不过这个弯儿来。

王朔毅然、决然地走了,他向英达推荐了梁左。

其实,梁左是英达在北大的学长,王朔和梁左的相识还是英达介绍的。

现在看来,这一步虽然阴差阳错,却无比重要和英明。

试想,如果还由王朔操刀编剧,《我爱我家》充其量也就是《编辑部的故事》卷土重来,如果王朔状态好,还能超水平发挥一点儿,但毕竟是观众已经耳熟能详的王朔式调侃。

梁左不一样,他和王朔的喜剧手法有重叠的地方,比如说拿主流政治话语开涮,但更多的是相异之处。

他是编写相声的名家,此前已经写过《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小偷公司》等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对底层生活、民间智慧更加了然于胸,对相声的抖包袱技巧更加运用自如。

经他创作和统筹的剧本,加上英达舶来的西方喜剧形式,当真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中西结合、自成一家。

英达回忆说:我去找梁左,梁左欣然同意。

我把国外的情景喜剧录像放给他看,告诉他在说些什么,梁左觉得特别有意思,他说你看,中外的喜剧其实是通的,他们这里边有了好多的包袱,相声里边也经常用这个。

这才有了后来一拍即合的合作。

可以说《我爱我家》的整个基调风格,包括人物设置,语言上的幽默性,这完全都是梁左奠定的,每一个包袱都是他挖空心思做出来的,也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

梁左原来是红学研究会的成员,后来又搞相声创作,写下了一批经典作品。

《我爱我家》的成功,有不止一半是梁左的成功。

我在中间的作用,是带进来这么一个艺术形式,包括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把梁左的剧本、把具体的包袱,变成一个观众可以哄笑的、剧情连贯的东西。

人家说英达你是高,定了这么个高标竿,后来也没有超过《我爱我家》的作品,我说其实《我爱我家》的成功不能算在我的头上,后来没有做出来也不能算我的错。

情景喜剧开天地 《我爱我家》全无敌(3)主演杨立新也说:这个戏如果没有梁左是不可能成功的。

梁左是一个奇人,说他伟大也不过,在他之前,没有戏剧家有这么多娴熟的相声手段。

在《我爱我家》之前,梁左就有了很厚一本《中国相声大全》,他不但熟悉了里边所有的段子,还把各种包袱的铺垫和抖的方法,梳理成多少种。

梁左太聪明了,他把相声和戏剧性的人物结合在一起,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做得非常极致。

1993年7月7日,《我爱我家》在北京广播学院的摄影棚正式开机。

那一天,英达年满33岁。

那天拍摄的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贾志国外出学习期间搭上了一红颜知己,回家之后五分钟之内就漏了底。

观众开始小心地吃吃而笑,英达忐忑不安。

当和平一声大喝:贾志国,你给我说清楚,这个照片上的大姑娘是谁?观众发出爆笑。

英达的心里这才有了底。

杨立新回忆说:最初我们在工艺学院棚里面拍,每天组织观众是一件难事,人家都很忙,学生在上课,跟他们说这儿有一个喜剧需要观众,最初甚至还考虑过,每次来的观众要不要给人一点钱。

等拍到十几二十集的时候,观众知道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了,值得参与,可以提供娱乐。

到了最后那几天,就已经在门口打架了,说你让我们进去吧,没有几集了,我们一定要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