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八 章 巴蜀文学(6)

第 八 章 巴蜀文学(6)

2025-03-31 02:05:53

吕大器,字俨若,四川遂宁北坝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生,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后任兵部右侍郎。

他大器晚成、性格刚烈、善于避事,著有《东川文集》等。

《明史》中就有《吕大器传》。

吕潜,字孔昭,号半隐,吕大器的儿子,生于1621年。

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作品有《吕半隐先生诗集》,行书作品也被列为神品,画被称为逸品。

李翰林,名钟峨,字雪原。

生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父亲李蕃是山东黄县的知县,兄长李钟壁是广西平南县令,后来升为刑部督捕的主事,被人们并称为巴山三李。

李蕃、李钟壁都是能诗善赋之人。

李蕃在《诺水歌》抒写烟雾连州看不远,渔舟皆去不复返,唯有江流无早晚的诗句让人荡胸生云。

李钟峨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从小贪玩嬉戏,不喜欢读书。

他18岁时,父亲李蕃被人陷害入狱,在这种环境中他开始努力奋争。

32岁时中举人,45岁时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任提督福建学政,61岁升为翰林院侍讲,教乾隆读书,后又转任太常寺少卿而掌礼仪。

李翰林在京22年,官自从八品升到四品,曾任三朝的实录和《国史分韵》、《大清一统志》等编修工作。

在主编《盛京志》时,写出《保宁府志》初稿。

他的诗文集《雪鸿堂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告老还乡后,李翰林开始撰写《乡邦文献》和编修地方志。

由他主编而成的《保宁府志》、《通江县志》为后世研究巴山蜀水、风土人情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他写下的通江八景诗更令人赞不绝口。

隔江烟树傍浮图,蹬道纡回取径殊。

坐我春风麟见否?依他冬日鹿鸣无。

桃高柳下云和鱼,燕语莺啼笙共竽。

坐久忽怀千里梦,芊芊青翠遍平芜。

清末民初,李善济是通江县走出的又一位少年才子,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15岁入邑庠,18岁补廪,废除科考后就读于成都政法大学,曾任武胜、通江视学等职。

因其有李白之风,被人称为仙李。

李善济从小好学,曾自书对联一副名士岂虚生,大则以王,小则以霸;全才堪自信,文不借笔,武不借枪以表心志。

还有从扬州任上归来时,他为渡江溺难挚友而写的挽联耿骨葬江鱼,剑挂芦边,琴挂芦边,想秋水伊人,宛在,宛在,指波心之水而宛在;雄风惊海怪,魂游天际,神游天际,望家乡何处,归来,归来,跨扬州之鹤以归来令人击掌。

民国初年,李善济撰联祝贺民国的建立:以摄政王始,以摄政王终,二百年妄自称尊,扰乱中华。

该大汉国兴,该大汉国盛,十八省联邦独立,震荡全球。

写出了人民的心声。

李调元,字雨村,一字羹堂,号童山,又号蠢翁、卧雪老人等。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改庶吉士为吏部主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寻迁考功司员外郎,后来任提督广东学政。

再后来,他因为一些事情而罢官,被发配伊犁,乾隆五十年(1785年)回川。

他著有《童山文集》二十卷、《诗集》四十二卷,大多是记事的作品。

另外,有文学批评著作《蜀雅》二十卷、《赋话》、《诗话》、《剧话》、《曲话》各两卷,还纂有《罗江县志》和辑刊大型丛书《函海》。

清代,官制方面的督抚制逐步规范化。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规定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驻扎成都,使行省制更加完善。

清代,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社会一直处在战乱中,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才算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时期。

到嘉庆元年(1796年)又爆发以四川为中心的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长达八九年,先后有数十万农民参加。

清廷耗费2亿两军饷,损失一名总督以及提督、副将以下军官400余员的代价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也正是从这时起,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开始走下坡路。

政治格局影响了这时的文学创作风格。

乾嘉时期四川的著名诗人还有遂宁张问安、张问陶父子,其中张问陶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问陶,清代诗人,字仲冶,号船山,又号蜀山老猿、药庵退守。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

后来任山东莱州知府,因违忤上司,借病辞官居苏州虎丘。

工诗文,擅书画,名重一时。

徐世昌在《晚晴簃诗汇》中称其为有清二百余年,蜀中诗人出无其右者。

张问陶的诗歌主张写性情、有个性,在《论诗十二绝句》中有: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论文八首》中有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

他的诗论与性灵说相吻合,因此被袁枚称赏。

袁枚在《答张船山太史》中称誉他的诗是沉郁空灵,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又夸他是倚天拔地之才,被视为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

他的诗大多描写日常生活,较好的作品是一些纪游、写景、题画之作,如《泸州》、《下新滩》、《空口峡》、《嘉定舟中》、《瞿塘峡》、《题李墨庄前辈归槎图》、《巫峡同亥白兄作》等。

在此期间还有反映白莲教起义和清军腐朽的作品,如《乡愁五首》、《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庚申六月寄亥白兄成都》等。

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以七绝最为突出,但其中有一部分诗篇情调很沉郁。

著有《船山诗草》二十卷、《船山诗草补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