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1)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1)

2025-03-31 02:05:5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巴蜀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不仅为巴蜀文化的辉煌与灿烂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长廊中谱写了美丽的画卷。

一、司马相如人杰地灵的巴蜀,数千年来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大家,其中最早的汉赋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就是代表之一。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字长卿,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由于非常仰慕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蔺相如而改名为相如。

但他所生活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国逐渐巩固与发展的时代,蔺相如折冲尊俎的业绩没有再重演的可能,司马相如便把聪明才智转向了文学。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司马相如是一位风流才子。

他仪表堂堂、风度潇洒、多才多艺,的确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才士。

他用琴声感动卓文君,并最终得到美女芳心的故事更是成为千古美谈。

他除了一表人才、满腹诗书外,还有胆有识、敢作敢为,敢于与寡居的卓文君自由结合,被称为一代伟丈夫。

虽然婚后的生活很拮据,但夫妻两人以开店卖酒为生,倒也逍遥自在。

他让卓文君当垆,自己则穿上酒保的衣服涤器肆中,这也是一般儒生做不到的。

难得他身为汉赋大家在汉武帝身边十几年却从来没把献赋当作向最高统治者献媚取宠的一种手段,也从不和那些鲜廉寡耻的人为伍,更不愿意做没有灵魂的文人,而是利用已有的条件争取有所作为并保持自己的节操。

所以,他在政治上终其一生而不得志,除了出使西南临时挂过中郎将外,长期担任的不过是郎、孝文园令之类的低级闲职。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俸禄为三百石到六百石不等。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而一则寂寥,一则被刑。

盖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高明之论便在这里。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更是凭着气魄和才华以及勇于创新、锐意开拓的精神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汉代,最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就是赋,司马相如即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29篇,流传至今的却只有《天子游猎赋》、《长门赋》、《哀二世赋》、《大人赋》等几篇。

也正是这几篇作品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赢来了重要地位。

首先,作为最重要代表作的《天子游猎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体现汉赋特色的大赋。

内容上,它以宫殿、园囿、田猎为题材,主要反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不仅歌颂了统一大帝国的声威,而且对最高统治者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基本主题。

形式上,它摆脱了模仿楚辞的常用俗套,用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作为假托的人物,设为问答而放手铺写,句式多有变化,再加上对偶、排比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全篇显得气势磅礴,形成了铺张扬厉的风格,确立了汉代大赋的体制。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指出:盖汉兴好楚声,武帝左右亲信,如朱买臣等,多以楚辞进,而相如独变其体,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与当时甚不同。

概括了司马相如在文体创新方面的突出成就。

正是这种成就,让司马相如成为汉赋的奠基人。